在美國新舊總統交接前的跛鴨期,銀行信貸危機尚未解除,底特律三大車廠的倒閉危機又迫在眉睫,在大選年這麼短的時間出了這麼多的問題,在美國歷史上似乎也是少有的。
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
奧巴馬的經濟班子當然也沒閑着,就像鴨子划水一樣,表面上紋風不動,實際上正忙着策劃如何重新點燃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火車頭的大計。據說,奧巴馬正在溫習的一本歷史書是JonathanAlter寫的《關鍵時刻:弗蘭克.羅斯福的百日與希望的實現》。美國是否又面臨必須推行新政、百日維新的「關鍵時刻」?從經濟和社會弊象來看,似乎已到了非變不可的地步,媒體也都有這樣的認知。奧巴馬以「變革」為選戰主題,並非無的放矢。問題是如何着手進行。
為防止經濟進一步惡化,奧巴馬的百日維新,看來勢必要像羅斯福新政那樣,靠政府大量挹資於基建,來製造就業機會(初步目標是八百萬個)遏制明年預期會到來的龐大失業潮。這無疑是主張政府干預的凱因斯主義的再現。如果能夠成功,就證明了凱因斯主義的持續生命力。當年羅斯福靠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擴大財政支出,推行社福政策,結束了大蕭條,也建立了美國資本主義從上世紀四十年代開始的三十年盛世。
可是我們也別忘了,七十年代美國由石油危機引發的經濟衰退,也正是國家干預和寄生性福利開支過度膨脹的結果。工資上升和福利開支的壓力,不但壓制了企業利潤,阻礙了資本積累,也破壞了自由市場的運作,造成經濟低增長和高通脹同時出現的所謂滯脹現象。直到列根和戴卓爾夫人推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處方,才解決了滯脹問題。通脹率在歐美,從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一直持續下降。同一時期,企業利潤率則不斷上升,美國資本主義又有了三十年的好光景。
理論必須為現實服務
可是,解除管制的經濟處方,在金融市場產生的效應是新金融工具的氾濫,投機性投資的贏利超過了生產性投資,結果是金融海嘯使社會成員整體受害。而縮減社福開支的結果並未減少政府的財政負擔,過去八年,新自由主義大行其道,美國的預算赤字和國債,以及企業和家庭的負債,卻節節上升。工資增長停滯,收入差距擴大和中產階級的貧困化,成為新自由主義經濟的特色。
從凱因斯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在美國各領風騷三十年的迴圈輪替,我們得到的結論是,理論必須為現實服務,沒有一種理論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任何理論都不能吹噓太過,不能變成「堅持」、「崇拜」的意識形態,否則就會發生災難性後果。這兩次重大的歷史轉折,對奧巴馬當前的變革維新來說,應該也是有警惕作用的。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