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中國醫院缺錢 明愛醫護缺德 - 張華

探針:中國醫院缺錢 明愛醫護缺德 - 張華

一個中年男士心臟病發,由兒子開車送到明愛醫院,但醫院職員拒絕通知急症室醫生,只着他報警求助,最後病人不幸身亡。香港擁有全球最有效率、最受稱頌的公共醫療系統,竟有病人被送到醫院門前,仍無法得到及時救治而死亡,真是匪夷所思。這種事,通常只會發生在中國大陸。同樣是見死不救,中港兩地的原因截然不同。

忘了用心和常識去判斷

香港明愛醫院的慘劇,不僅反映制度僵化,也說明部份明愛醫護人員及職員只按本子辦事,缺少救死扶傷的仁愛之心、熱情和醫德。所有政府部門及公共機構都有其工作指引,但太迷信和執着這些所謂「指引」,以致大家都忘了用心和常識去判斷。這種機械化表現,恰恰說明我們的制度已經異常僵化,公職人員也被徹底異化成為工具。問題是,世上有那一套指引足以應付所有突發事件呢?只有機械人和電腦,才能不折不扣忠實地執行「指引」。
因此,醫管局要改革的,不僅是檢討現時公立醫院的指引,以應付院內院外同類的突發事件,而是設法喚回醫護人員的常識和醫德,讓他們變回一個正常的人,能夠作出正常人的判斷。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已獲得政府大量撥款,擁有足夠資源去提供合理而富效率的服務,只是部份醫護人員被僵化的制度所限,無法作出適當的決定。這個悲劇,純粹是制度僵化、醫護缺乏醫德所致,情況非常罕見。
相反,國內醫院的見死不救問題,則是常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除了小部份高幹醫院,其餘的無論公立還是民營,從九十年代中開始,都要自負盈虧。問題是,當他們救治危殆病人後,經常遇到「走數」情況,也有留醫的病人在未交醫療費後逃走,令醫院「壞賬」激增。
國內醫院為求自保,開始走向另一極端,引入「押金制度」,任何人都要先交按金才能獲得醫療服務。結果,很多無錢、無權、無勢人士,因為付不起按金而被摒諸醫院門外。無數見死不救的慘劇,甚至有醫院將沒錢支付醫療費的長期病患者,拖到郊野拋棄,都是因為這種「押金制度」。

八成撥款用於少數幹部

究其原因,是中央及地方政府醫療撥款嚴重不足所致。從二○○三年至○七年,國家財政的醫療開支只有六千三百億元,當中八成撥款用於八百五十萬名幹部。換言之,全國十三億平民百姓,每人每年只獲得不足二十元政府醫療撥款(香港約為六千元)。這麼微不足道的醫療撥款,叫全國醫院如何提供合格醫療服務呢?!
於是國內醫院扭盡六壬去創收,例如大量收取藥品公司的回扣、強迫病人進行名目繁多的不必要檢查和化驗、收取高昂藥費等,與此同時還收緊開支,拒收有可能造成壞賬的病人。
要減少見死不救的慘劇,中國政府必須負起基本的醫療責任,增加用於平民百姓的醫療撥款,然後再去檢討醫生的醫德。

張華
中國問題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