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節談「心」 - 李怡

聖誕節談「心」 - 李怡

今天聖誕節。前天《蘋果日報》報導英國作家斯坦廸福德寫了本新書,指創造聖誕節的人不是耶穌基督而是十九世紀英國作家狄更斯。由於他寫了《聖誕頌歌》,於是才有聖誕卡、聖誕樹、聖誕老人……。
我讀過《聖誕頌歌》。不過,予我印象最深的聖誕小說,卻是美國作家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小說寫一對窮苦的年輕夫妻。妻子有一頭美髮,常羨慕而又買不起一整套的髮夾,丈夫有一隻家傳舊錶,因為沒錢而只能用一條皮帶做錶鏈。聖誕前夕,妻子賣掉自己一頭美髮,去買一條錶鏈給丈夫,而丈夫卻賣掉那隻家傳的手錶去買一套配襯妻子美髮的髮夾。回家後,雙方拿出禮物,有了髮夾卻已沒有了美髮,有了錶鏈卻沒有了手錶。他們極不明智地為了對方而犧牲了自家最寶貴的東西。雖因得物無所用而懊喪,但作者說:在一切饋贈禮品和接受禮品的人當中,那兩個人是最聰明的。
現代都市人大都很現實,事事追求效果。《麥琪的禮物》的結果是不明智的,但過程卻是「最聰明」的。因為這對夫妻是用「心」去做一件事,用「心」去待人。
有些人,文章寫得花俏和有技巧,但往往缺乏一顆真誠的心。因此,好看的、適合讀者口味的文章,不一定是讓人有感觸的文章。做事也一樣,我們往往追求做事要有良好效果,但實際上在過程中用「心」更重要。
醫療是與人接觸的事,而且是在別人最需要幫助時與人接觸的事。它更需要用「心」。你可以依「指引」,可以只做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不是自己職責範圍的事,有時做了反而被嘲笑為「唔知博乜」。但這是你要用「心」做的事。用「心」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可惜,我們看到的,制度、架構、道歉,都是冷冰冰而無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