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盤沒有前景的生意,天天出血,不要再拖下去,果斷斬纜,也是商人的一種膽識。
長期弱勢的電子傳媒日虧二百萬,新上任的領導人說,要扭轉劣勢,大事改革,還需要十億。這是隔空向老闆伸手要錢。可是,已經「改革」了二十年,一直有不同的資金進注,但如果有足夠的人力和眼光「改革」,應該早就成功了,不必掙扎到今日。
就像日本,明治維新的時代,出了一位有眼光的天皇,他下令一刀切,把日本幕府的陋習舊規通通砍掉,誰敢抗拒殺無赦。日本有改革的人力資源,先有一個叫福澤諭吉的思想家,指明方向,還有伊藤博文這樣的傑出CEO,佐以出色的戰將和文官,有改革的智慧和膽識,早就做到了。
比起日本的鄰國,二百年來,何嘗沒有一天停止過叫喊「改革」?一直叫到今日,還引來不少天真的「公共知識份子」淚水汪汪地翹首期待。然而,物競天擇,人類的歷史是很殘酷的,在眾多恐龍之中,只有翼手龍,因為有一飛沖天的能力,隱隱地適應了地球生態的變異,進化成鳥類,變成今天的麻鷹和禿鷲,其他的什麼雷龍和暴龍,身軀雖然龐大,基因所限,永遠只能在地上慢吞吞爬行,只有等待絕種。
生物學、歷史、商業,都有相通的地方──一種動物,一個國家,一家企業,如果先天擁有變革的智慧,後天擁有執行變革的人力,是不必經歷多次失敗的。美國獨立戰爭,擊退英國王室,華盛頓和他的朋友,撰寫人權宣言,一次就夠了,變成立國的憲法,不必以後二百年,不同的領袖上台,就把憲章改一次。
當「改革」變成像紙幣一樣,開動印鈔機胡濫發行的口號──當然,每代新人上台,他都不會承認這是「口號」,而信誓旦旦,說這是莊嚴的「承諾」,但「承諾」多了,從不兌現,不就是口號嗎──這個名詞就不再值錢。在人類歷史的百科全書裏,「明治維新」在遠東的欄目下,是一個有份量的名詞,因為一次就成功了,不必用以後無數個不同的年號來取代。
一個小孩,讀到小學三年級,成績不好,也只准留級一次。留級三五次的,校方要勒令退學了──他不是不努力,不,他也很想跟其他同學一樣升級,但他是不是先天有閱讀障礙症?
許多名牌大學也一樣,一年級,只可以補考一次。辦教育,這是很重要的原則,做生意也一樣──不要跟一個古老的國家相比:人民沒有選擇,只能永遠跟隨着胡混下去,不斷以「明天我們一定能雄霸世界」來自慰,但經營一盤生意不同,老闆的資金不是印刷機源源不斷印出來的,不要「磨爛蓆」,激進一點,起身離場吧,這就是贏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