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尤其是金融海嘯發生後,內地以出口經濟為主的省市,如廣東、江蘇等不斷傳出外資企業裁員、結業或老闆突然走佬的消息。由於上述企業很多屬於勞動力密集型,企業倒閉,導致大量工人失業,加上部份企業老闆惡意走佬,欠下大批工人的薪金,或留下巨債,引發工人頻頻示威,社會矛盾激增。
民工失業影響社會穩定
今年1月13日,韓國世剛貿易株式會社旗下位於山東煙台的三家企業數十名高管,突然集體失蹤,留下5,4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債務,並拖欠3,000多名工人的工資。之後不斷有債主和工人到當地政府請願,要求當局協助追討債務和欠薪。
10月7日,在新加坡上市的江蘇常熟的台資企業「中國金屬」旗下的5家企業突然倒閉,20名高管集體失蹤,留下所欠10多家銀行逾30億債務,3,000多名工人一夜失業。事件震驚海內外,常熟市政府為挽救敗局,不得不接管這些公司。
此外,今年10月以來,珠三角多家港資企業突然倒閉,老闆走佬,大批員工遭拖欠薪金,引發示威抗議活動不斷。其中,位於東莞的合俊玩具廠還一度被廣東省有關部門公開點名,指資方是「惡意倒閉」,欠下6,000工人薪金達2,400萬元。有專家指,近期珠三角港資企業相繼倒閉潮只是剛剛開始。今年秋交會定單不多,原來的定單可在年內做完,估計明年初是港企倒閉潮一個高峯期。而中山大學港澳研究所陳麗君教授說,多家港企倒閉,不僅影響民生,造成大量民工失業,影響社會穩定。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