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指望中央救港不切實際 - 盧峯

蘋論:指望中央救港不切實際 - 盧峯

特首曾蔭權上京述職後帶回中央政府的挺港十四招,包括進一步擴大自由行的範圍,加強中港兩地的金融合作,容許符合條件本港企業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明年再簽訂CEPA補充協議進一步開放內地服務業等。從數量來看,北京這份聖誕大禮不能算少;但從效果及作用來看,挺港十四招對香港經濟的助力不大,也不足以紓緩金融海嘯的冲擊。
以幾項支持香港金融業的措施為例,它們也許可以進一步增加人民幣在香港的流通量,也許可以令銀行多一點人民幣業務,甚至可能提高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機會。問題是這些轉變難以扭轉金融服務業及銀行業的頹勢,也不能帶來更多貿易或生意額,因為不管從內地走出海外的資金又或是海外投資內地的資金都在大幅減少。
為甚麼資金進出內地的情況大幅減少呢?對內地企業來說,金融海嘯令它們的海外投資出現嚴重的虧損,有的更是血本無歸,百億投資只剩下零頭。它們短期內最重要的工作是「固本培元」,減低撇賬及虧損。也就是說,大部份內地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都沒有能力在海外擴張,在海外大舉投資。
除了能力外,內地企業在金融海嘯吃過大虧後肯定會重新評估走向世界的部署及策略,肯定會重新評價投資海外的風險。部份企業負責人以騙局來形容投資海外的經驗,部份則對國際金融市場的運作有這樣那樣的批評。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使內地企業在未來重新恢復投資海外,它們的步伐將會放得更慢、更謹慎,投資額將會縮減。
另一方面,外國企業從金融、銀行到製造業在金融風暴下都受創甚深,損失慘重,有的更幾乎沒頂。它們刻下正忙於收拾殘局,削減經營規模及裁員,根本沒有餘力增加在各地包括中國的投資。這將令外資流入中國的速度、規模大幅降低。
對香港這個金融中介來說,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資金不斷從外地流入中國及從中國流向世界。當形勢逆轉,資金流進流出顯著減少時,香港即使有更多人民幣業務也乏人問津,即使跟內地金融體系更緊密合作也找不到多少用家,增長更是無從說起。
至於過去被視為救市靈丹的CEPA協議及擴大自由行效用同樣有疑問。自由行計劃現在已涵蓋大部份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剩下來的二、三線城市居民收入及消費力相當有限,開放讓他們來港所帶來的新增旅客及消費力將遠比以前少,靠他們填補高消費的商務旅客、歐美長途旅客是不可能的。至於CEPA對本地經濟刺激一直不大,再簽訂補充協議對振興經濟也沒有多少幫助。
其實,中國政府面對的經濟難題比特區政府還要大,中國經濟滑落的勢頭比香港有過之而無不及;弄的不好中國可能會出現嚴重的社會動盪及危機。因此,特區政府往下來不應再指望靠中央政府出招打救,不應再指望有額外的挺港措施;反而應該盡力做好本份,改善營商環境,減少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規管,減少它們在經營時面對的官僚規章。政府更應盡快開展各項小規模的工程,盡快從不同基金批出款項支援企業及個人尋找商機包括發展環保產業、創意工業等。只有積極發掘香港本土的潛力、動力,香港才能在金融海嘯下保持生機,不致沒頂。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