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公園開發水陸路線

地質公園開發水陸路線

【本報訊】在急速發展的步伐中,本港仍存有年代久遠的自然地貌。環境局已着手籌劃把新界東北及西北面4,000公頃郊野,構建成國家級地質公園。由於大部份景點位置偏遠,漁農自然護理署正研究遊覽地質公園的水陸路線,期望透過綠色生態旅遊路線將不同地貌景點串連起來。
在大埔吐露港對開的赤門水域,可觀賞到八種最重要的沉積岩石,年代最久遠的有四億五千萬年歷史。其中於黃竹角咀更可觀賞到經歷地殼變動而成的「鬼手」岩石,從海面眺望岸邊的鬼手,岩石活脫像一隻緊握的拳頭伸出水面。

確保景貌受法律保護

由赤門向北進發,會進入印洲塘海岸公園範圍。甫進入海岸公園,四周所見岩石盡是一片赤紅,正是該處聞名的砂岩,這現象是因為岩中鐵質氧化造成。通過印洲塘可直達有400年歷史的古老村落荔枝窩,人文面貌是地質公園不可或缺的部份,村內的房舍翻新後,保留了昔日民風。村內年逾百歲的通心樹、絞殺樹及恍如迷宮的白花魚藤,都是別處難得一睹的生態標記。
環境局局長邱騰華指出,目前首要將地質公園的建議景點,納入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範圍,確保這些天然景貌受法律保護,預計需一年時間完成法定程序。他承認景點位置偏遠,故目前重點工作是研究開發水陸路觀賞路線,才可朝國家級或世界級的地質公園目標邁進。

白花魚藤的樹幹與銀葉樹交織成一個恍如迷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