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曾蔭權到北京述職,又獲中央送大禮。國家主席胡錦濤、總理溫家寶再度挺港,今次送出的聖誕禮物多達14款,希望幫助香港抗擊金融海嘯的冲擊。暫且不論這些措施是新是舊、能否發揮即時效應,如果曾蔭權以為胡、溫金口一開就萬事大吉,內地各部門、各省市就會密切配合,那麼,香港恐怕真的要錯失有效抗擊金融海嘯的機遇。
中央挺港14條措施中,最具實際意義的包括允許有條件的企業在香港以人民幣進行貿易支付、扶持內地中小企的優惠政策適用於港資企業。這兩大利好措施,與香港期待成為人民幣發債結算中心、期待中央給予港企更多優惠,顯然仍有不少落差,而且將來如何落實,還會分別受到上海、廣東的掣肘,因為上海正力爭建設人民幣結算中心,廣東正致力淘汰生產力落後的中小企。
中央挺港的措施受到上海、廣東的掣肘,或許不能用傳統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來形容,因為上海、廣東同樣要追求本地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無可厚非。中央領導人不能不顧及上海、廣東的反應,一方面是由於上海、廣東在內地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包括GDP(國內生產總值)、國稅收入、就業人口等所佔的份量。去年廣東的國稅收入達4,920億元、上海為4,885億元,而香港毋須承擔國家稅收,中央政策一再向香港傾斜,已受到內地不少諸侯、民眾的抨擊。
另一方面,港、滬、粵三地領導人的差異,也令香港處於弱勢地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是胡錦濤嫡系「團派」大將,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是「太子黨」代表人物,兩人都身兼中央政治局委員,是雄霸一方的諸侯。而以曾蔭權向胡溫述職時拿着筆記照讀的動作,不是顯得鄭重,而是顯得沒有自信,與他的政治家履歷、強政勵治的口號並不相稱。
對於珠三角中小企出現的倒閉潮,汪洋一直不以為然,強調要淘汰落後生產力、實現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無視溫家寶南下視察要求扶持中小企以穩定就業的要求。汪洋闡述個人觀點的文章,還在中共中央喉舌《人民日報》發表,無異於得到胡錦濤支持。如此背景之下,港資在珠三角以來料加工為主的中小企,豈能如願從中央挺港措施中獲益?
在港府最看重的人民幣發債、結算中心問題上,其實上海同樣已獲中央同意先行先試「人民幣用於國際貿易結算」。就在曾蔭權上京述職的這三天,上海多名高官一再公佈相關消息,並且強調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點是打造人民幣產品中心、資產管理中心、人民幣支付清算中心,大有與香港打擂台的姿態。
如何化解上海、廣東的掣肘,讓中央挺港措施盡快、充份落實?港府不能不多下工夫。長期依賴中央的政策傾斜,對香港與其他省市的合作顯然無益,只有創造雙贏、多贏局面,才能贏得尊重與合作。
港府及智囊機構、學者等有需要合作研究,在金融中心建設上如何與上海互惠互利,在大都會圈建設上如何與廣東互惠互利,既應有長期的合作目標,也應有近期可操作的方案,否則,中央的挺港措施有些只會口惠實不至。
而香港一些政黨、政府高官,與上海、廣東官場的關係密切,更應居中折中、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