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台風雲,一位力主改革的猛將,因為幾宗罪名,很快就被推翻,他上台才短短十日,史稱「十日維新」。
發表聲明,還引述了中國維新的康有為。中國文人對「改革」兩字,長期意淫,對「改革」的盼望,一次次淪為失望;對「改革」的迷戀,漸漸化為一陣迷思。
因為其實中國人基本上都抗拒改革。像這位電視先生,他想大刀闊斧,下台之後,其他股東評論:「改革是對的,但不能太激進魯莽,只能一步一步來。」
然而,電視台一天虧本一百萬。一個月蒸發三千萬,出錢的老闆,恨不得明天就馬上止血,他比你更「激進」,比這位CEO更焦急,因為每天在焚燒的,是他的現金。
中國人對「改革」的迷思就在這裏:「改革是對的」,這一句是虛的肯定,要害在「但是」:「不可以太激進魯莽,要一步一步來。」激進就等同魯莽?當年孫中山推翻滿清,下令全國男人剪辮子,為甚麼不分開十年,一年剪一小截,「循序漸剪」,一步一步來,十年後才完全剪掉,而是一夜之間「一刀切」?
然後是「老百姓」的問題,改革失敗,康有為上了英國領事館派出的戰艦,逃到公海;梁啓超得到日本大使之助,流亡日本,譚嗣同明明可以跑掉,但他留下來,準備犧牲。
慈禧把譚嗣同問斬,坐囚車一直送到宣武門外菜市口。沿途的北京市民夾道圍觀,他們不知道這個死囚是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和尊嚴而赴死的,紛紛往譚嗣同的頭上扔雞蛋、菜根、爛柿子。
這是「改革者」的宿命下場:素不相識,這些圍觀的百姓,何來的仇恨,要向一個命在旦夕的死囚百般羞辱?答案是這是一種慣性──在宣武門外看囚車,是他們卑微而平庸的生命中少有的熱鬧節目,他們不理會囚車裏的人是何罪名,為了甚麼而死,就像看一隻豬抓到屠場去動刀,他們把那份卑微的虐待狂宣洩在扔雞蛋的動作裏。
在最後這羞辱的一刻,譚嗣同一頭都是垃圾,不知作何感想,近四十年前,在政變中落敗了的肅順,經過這條街,也一樣被乘囚車,扔了一光頭的爛雞蛋和菜根,嘴巴裏還塞了一顆大核桃。宣武門外大街,這是唯一的百年節目。
中國的「改革家」都是一群儍瓜,他們自以為得到「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沒想到在囚車裏,「人民」對他們譏辱有加──就像這位「魔童」,他得到的訕笑,遠遠大於同情,在夕陽下,一輛囚車遠遠地往西去了,留下一地的爛番茄、破雞蛋、痰涎,還有一兩條用過的衞生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