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農署珍藏 103年前洋紫荊<br>植物標本大晒冷

漁農署珍藏 103年前洋紫荊
植物標本大晒冷

【本報訊】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漁農自然護理署的香港植物標本室,今年已經130歲,記載了香港開埠後的大自然變遷。標本室現時保存近四萬件珍貴植物標本,包括有103年歷史的洋紫荊標本、香港獨有的巴豆標本,以及非常稀有的鐮翅羊耳蒜標本。
記者:林社炳

在面積約2,000平方呎的漁護署植物標本室,處處枯葉殘枝,但每個枯黃的標本都附有彩色圖片,說明每株植物枯萎前的撩人美態。
負責標本室的自然護理主任(植物)葉國樑說,香港島開埠之初被外國人形容為貧脊荒蕪之地,早期來港的外籍植物學家,主要調查中國植物,特別是一些經濟作物的品種來源,例如果品、油料、香料、藥材、竹製品、紡織品等,樣本送到倫敦帝國學院;若有新發現的植物品種,便以自己名字命名。
直至1878年,港英政府在花園部監督福特(CharlesFord)建議下成立植物標本室,最初座落於香港動植物公園內,後來才遷至現時長沙灣政府合署,當年製成葵扇的蒲葵,烹調美食的八角,都被製成標本存放在標本室內。
植物標本室保存得最悠久的標本,是1905年採自動植物公園內的洋紫荊,當年洋紫荊仍未成為香港市花,直到1965年才成為香港的象徵。葉國樑說,最近有研究確定洋紫荊是由紅花羊蹄甲及宮粉羊蹄甲雜交產生,令洋紫荊在香港這個華洋雜處的地方更具象徵意義。

自然護理主任(植物)葉國樑推介香港植物標本室成立130周年特刊,加深市民對本港植物的認識。曾顯華攝

館藏3.8萬個標本的香港植物標本室,開放給預約的團體及市民參觀。漁護署提供圖片

3.8萬個標本存放

其餘珍貴標本包括一度失傳、10年前才在青衣島被重新發現的香港獨有品種「巴豆」,現屬受法例保護的植物;另有130年前在銅鑼灣發現、目前屬稀有品種的「鐮翅羊耳蒜」標本。
製作植物標本殊不簡單,標本經亁壓後,釘裝在無酸硬紙板,在攝氏零下30度處理72小時才能存放在鋼櫃內,並貼上採集標本時間、地點、採集人及品種鑑定等永久參考資料。本港夏天濕氣高而且有蟲害,標本室最初只用柴爐保持亁燥,後來才改用煤氣爐,目前已經是24小時調控溫度及濕度,存放3.8萬個植物標本。市民與團體參觀需預約,每次最多20人,詳情可瀏覽網頁: http://www.hkherbarium.net。

香港植物標本室保存最早1905年採自香港動植物公園的珍貴洋紫荊標本。

標本室珍藏早期的八角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