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嘯中的星巴克 - 陶傑

海嘯中的星巴克 - 陶傑

經濟蓬勃的時候,跨國企業,像星巴克咖啡環球連鎖店,是一個國際神話。
金融海嘯,全球衰退,你才會發覺一個異象──在Starbucks越集中的城市,隸屬的那個國家,受到的打擊越大,衰退越慘重。
看看星巴克在全球的地圖:紐約曼哈頓,已經有二百家星巴克咖啡店;倫敦二百六十家,英美兩國,金融海嘯之下,受到的衝擊最大。
西班牙的馬德里,只有四十八家;巴黎三十五家。因為歐洲人是喝咖啡的民族。他們看不起美國佬把咖啡工業化,歐洲人認為,冲一杯咖啡,像喝一瓶紅酒,各有心得,是很私人的事,因此西班牙和法國,相對之下,經濟衰退沒有英美之慘烈。
星巴克咖啡店插不上一枝旗的國家,從北歐的瑞典芬蘭,到非洲的尼日利亞,或者反美洶湧的南美洲,經濟衰退都不算嚴重。你知不知道意大利沒有一家銀行有金融借貸的危機?為甚麼?因為從羅馬到米蘭,從威尼斯到西西里,意大利人喝自己的咖啡;從Expresso到卡帕千奴,星巴克咖啡店在意大利的數目是零。
不是純粹的巧合,而是因為星巴克是金融銀行界CEO心儀的泡沫消費品。曼哈頓的Starbucks最多,那裏是華爾街的所在,CEO也最多。吞併和收購的構思,都在星巴克的一張咖啡桌上進行。
有沒有發覺,香港的星巴克也一樣?美資保險公司的經紀,都在中環和銅鑼灣的星巴克店見客,拿出一叠說明書,一份保單,向他們的獵物叨叨游說。一襲黑色的辦公室行政裝,一張大沙發,幾本英文雜誌,一杯星巴克的摩卡,這一套是保險經紀見客的行頭。當AIG和花旗銀行都有了危機,金融的皮之不存,咖啡泡沫的星巴克安附?經濟學不需要艱深的理論,一切是非,盡在身邊的飲食細節之中。
因為這是經濟學的趣味:有人統計過全球的麥當勞,發現五十年來,從來沒有過在麥當勞開設分店的任何兩個國家交戰的先例──麥當勞在英國開店、在法國也開店,英法不會打仗的;在中國有、在台北也有,因此台海不會有戰爭。
麥當勞變成了和平大使,但這條公式,後來打破了,因為以色列和黎巴嫩打了一仗,而這兩個國家同時都有麥當勞。
星巴克在香港,也是經濟實力的指標:只開在尖沙咀、中環、銅鑼灣,不會在天水圍插旗。現在是香港的金融業成為災區,也就是星巴克的顧客首先叫苦。有趣嗎?記住,世上所有宏大的學問,都不必艱深,都在觸覺敏銳的情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