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活動,昨日在北京舉行。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勾畫出中國未來發展的藍圖:在建黨100年(2021年),中國要達到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建政100年(2049年),就要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他稱,中國要繼續推行民主體制改革,但不會照搬西方國家的模式。對於中國近年積極對外推行「北京共識」,即不需要西方民主、國家也可致富的威權管治模式,正遭到中外學者的批評。中國問題專家林培瑞(PerryLink)稱:「如果說這個模式為中國帶來富裕,這就錯了!」
在全球金融海嘯冲擊下,中共舉行改革開放30周年活動,備受外界關注。除第四代領導班子外,江澤民、李鵬和朱鎔基等第三代領導人均與會。胡錦濤發表了一個多小時的講話,肯定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取得的成就。他在談到外界關注的政改問題時表示,「我們要始終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做到思想上堅信不疑,行動上堅定不移,決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決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胡稱:「我們需要借鑑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絕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胡錦濤:2049年建民主國家
由於中國的崛起,民間正流行「1949年,只有社會主義救中國;1978年,只有資本主義救中國;1989年,只有中國救社會主義;2008年,只有中國救資本主義」這樣一句話。前港督彭定康上月訪港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就明言,中國對西方最大的潛在威脅,不是廉價的出口貨品,而是對民主的消滅。中國正以自身的經驗,對外特別是對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非民主國家,宣揚不需要西方民主,亦可走上致富之路,即所謂的「北京共識」(TheBeijingConsensus,美國高盛公司高級顧問JoshuaCooperRamo於2004年提出)的模式,挑戰「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Consensus,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的JohnWilliamson於1989年提出,一套針對拉美國家和東歐轉軌國家的新自由主義的政治經濟理論。)
「富裕,指的不但是物質,而且是幸福感覺,包括自由、公平、人的尊嚴和一個健康的環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系教授林培瑞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中國改革開放30年以來,相比毛澤東時代,民眾在說話和寫作方面的確自由多了;只要他們沒公開觸及敏感話題,例如六四事件、法輪功、西藏、台獨、領導人的私生活等。但這些進步,都是中國民眾自己爭取的成果,並非領導人的推動,是領導人對人民要求的一種妥協。
「要變,一定由民眾推動」
至於在民主建設的層面上,至今則絲毫沒有進步。林培瑞稱,所謂的農村民主選舉,也不過是在共產黨的利益和操控下進行。林相信,終有一天,中國會變成《08憲章》下的民主及憲法政府。他稱,「要變,一定是由民眾去推動」,並打趣說:「說不定會有那位領導人看到這個成為歷史英雄的機會,站起來與民眾聯成一線推動(政治體制)改革。」
內地學者袁劍亦認為,在當前缺乏政改下,中國的經濟成果大部份都由官僚集團及相關利益集團奪去,普通人很難分享得到。林培瑞說,這就是西方所謂的親信資本主義(CronyCapitalism)。共產黨是一個龐大的涉及政治、經濟利益的集團,並利用中國廉價勞工令其更加富有。
長期研究中國問題的美國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教授艾愷(GuySalvatoreAlitto)認為,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湧現出一批中產人士,他們對個人的自由、權利,以及法治、公平環境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他期望,在未來20年,共產黨內會形成互相制衡的兩派人士,然後在未來50年內發展出真正的民主多黨國家。
本報記者
改革辭典
中國維權運動
是指民眾維護基本權益的自發運動。它始於2000年後,最初維護消費者權益、業主權益,後觸及公民政治權利等政治禁區,近年成為中國社會研究一個重要課題。維權運動現成為新的構成對中國當局挑戰的力量。
釘子戶
是大陸近年出現的一個新詞滙,指城市建設、開發等過程中,不肯遷走的土地或房產擁有者。《現代漢語詞典》對此定義為「在城市建設徵用土地時,討價還價,不肯遷走的住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