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總理溫家寶自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掌權後,基本上合作無間,2003年還憑聯手抗擊沙士一役贏得「胡溫新政」美譽。但是,中共今年10月舉行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加快農村改革前後,胡溫突然之間顯得不同調,有些矛盾甚至公開化。
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前夕,中共舉行十七屆三中全會,最受關注的議題是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海外金融界、證券界對此有太多的誤解及不切實際的期望。其實,土地流轉並不是胡錦濤的發明和功績。早在2002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訂的《農村土地承包法》已明文規定:「通過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可以依法採取轉包、出租、互換、轉讓或者其他方式流轉。」
胡太理想化 忽略農民需要
土地流轉受法律保護六年多仍未能大規模推行,問題不在於政府不同意,而在於農民不願意,因為土地始終是中國農民的「命根子」,是他們保護自己生存權的最後防線。在農民缺乏生活、工作、醫療等社會保障之際,期望農民出讓土地以換取現金消費、擴大內需,那有可能?
相反,一場金融海嘯令長三角、珠三角出現中小企裁員潮、倒閉潮,農民工被迫打道回府,些少土地已成其生活支柱,成為農村安定的基礎。胡、溫的矛盾,正是基於對土地流轉的認識、要求不同。胡錦濤與力推淘汰落後生產力的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一樣,太過於理想化,忽略了農民工的需要;而擔任副總理時主管農村工作的溫家寶,顯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體會,也更擔心農村的穩定,因此甘冒阻撓改革的罵名。
三中全會前夕,胡錦濤到河南、安徽考察時都大談土地流轉問題,溫家寶到廣西考察則隻字不提;三中全會後,胡錦濤在北京推動承包權流轉拍賣,溫家寶則下令取消重慶的土地入股試點。胡、溫的矛盾由此公開化,也令中國下一步的改革開放蒙上陰影。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