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人民幣貿易結算等本港人民幣業務三項發展方向,早於04年已由金管局總裁任志剛拋磚引玉,並由現任政務司司長、當年尚任「財爺」的唐英年,在財政預算案內提綱揭嶺公佈,期後經特區政府正式向中央提出。經過多年「陳情」爭取後,終於有望獲得中央批准,其間漫長而寸進的政策,正好反映當局對本港擴大人民幣業務的取態,暫時仍只會小開而不會大放。
消息指,外界經常將「人民幣離岸中心」這個政治不正確議題,與人民幣貿易結算混為一談,人民幣離岸交易中心的概念,從來未曾在內地監管機構提上議事程或確立概念,人民幣尚未自由兌換,任何央行均不會容許,在境內授權的外滙交易中心以外,再出現另一個有形的境外交易中心,不管產品只屬非交收抑或交收。
離岸中心概念存爭議
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昨日在港,再被問及本港發展人民幣離岸業務時,便已明確表示,「離岸中心這個概念,我覺得可以抽離一些」,又指是否有明顯離岸中心的概念,「這個大家都有爭議」。但他同意,本港在經營人民幣業務上享有優勢及已累積經驗。
本港人民幣存款規模有限,亦窒礙了進一步加大規模的空間。瑞信董事兼私人銀行部亞太區研究主管范卓雲表示,無論是擴大人民幣業務發展或貿易結算,均離不開核心問題,就是本港人民幣流通規模,目前本港人民幣存款只有約660億元,限制了發展空間,即使是發行人民幣債券,本地是否有足夠資金認購亦成問題。
人民幣存款少局限發展
中信嘉華中國業務首席經濟師廖群認為,以香港目前條件,人民幣在港小額結算不成問題,但大規模結算還未成氣候,首要完善現有人民幣業務範疇,本地金融機構可發行人民幣債券,及將現有的本地人民幣貸款轉到內地放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