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息時代:美債泡沫 孳息創新低<br>十年債息急跌至2厘邊緣

零息時代:美債泡沫 孳息創新低
十年債息急跌至2厘邊緣

【本報綜合報道】聯儲局大劈息推動資金湧入債市,令美國2年、5年、10年和30年期國債孳息齊創新低,當局實行「量化寬鬆」政策大舉買入公債,將進一步推低債息,繼而令現已形成的債市泡沫再擴大。若聯儲局無限量購入美債,十年期國債孳息甚至可能跌穿1厘。

隨着聯儲局宣佈減息,債價應聲上漲,令美國10年債息由周二高位2.55厘,急跌42點子至昨日最低的2.07厘;30年債息則由2.98厘,最多跌40點子至2.58厘。有分析師稱,若聯儲局採取非傳統方式振興經濟,例如大舉買債,以推行量化寬鬆政策,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可能會再跌逾60點子,至約1.6厘。
日本三菱UFJ證券高級定息產品策略師AkihiroNishida更認為,倘聯儲局表明會無限量購入美國公債,美國10年期國債孳息或會跌穿1厘。
以史為鑑,日本央行於01年3月推行量化寬鬆政策,宣佈每月買入4000億日圓(約335億港元)日本公債,亦將日本10年期公債孳息即時推低至1.02厘;該行在02年10月把購買公債的規模增至每月1.2萬億日圓,10年期公債孳息遂於03年跌至0.43厘的歷史新低。

資金撤走債市泡沫恐爆

交通銀行(3328)香港分行首席經濟及策略師羅家聰指,現時債券價格飆升,反映已出現資產泡沫,但這泡沫不會即時爆破,主要因中國人民銀行及美國聯儲局尚未積極地大規模購入國庫債券。
他相信長期息率拖低至不足1厘,或短期息率降至接近零,才有機會導致泡沫爆破。
他又提醒投資者,當經濟開始見底,資金開始重投股市,或者通脹惡化,商品價格再度炒作,屆時便要將資金從債市撤回。

企業債違約風險大減

另一方面,聯儲局將息口推低,有望減低企業債違約風險,亞太區企業債券違約保險成本亦大降,反映澳洲企業信貸違約風險的MarkitiTraxx澳洲信貸違約掉期指數,昨跌45點子,至360點子。
而反映日本企業信貸違約風險的MarkitiTraxx日本信貸違約掉期指數亦跌25點子,至305點子。

拆局
大印銀紙未必引發通脹

已故經濟學大師佛利民曾表示:「古往今來,普天之下,通脹都是個貨幣現象(Inflationisalwaysandeverywhereamonetaryphenomenon)」,意指通脹起伏與貨幣供應增減息息相關。
幣量理論(QuantityTheoryofMoney)理念源於十六世紀,因當時歐美有大量黃金和白銀(兩者都是流通貨幣)流入,結果通脹升溫,遂令經濟學家HenryThornton察覺到貨幣供應與通脹的正面關連。
該理論更獲經濟學家費沙及佛利民發揚光大,得出「MV=PT」的幣量理論,成為學術界及官方研究經濟政策重要依據。
當中「M」和「V」是指貨幣供應(moneysupply)及貨幣流轉速度(velocity),「P」和「T」則是物價(price)及貨物交易量(transactions)。

為保資本銀行不敢放款

理論假設V不變,T短期不變,故增加貨幣供應,物價便會水漲船高;倘貨幣供應下跌,物價便有下跌壓力。七年前面對通縮威脅的日本,便以這招應付通縮。
不過,在金融海嘯下,銀行界須大量資金維持資本充足水平,故即使水頭充足亦不敢放款,更重要是信心疲弱令經濟活動大減,貨幣流轉速度未必會如理論所指不變,反而會下跌,抵銷貨幣供應增加帶來的價格上升壓力。雖然聯儲局透過量化寬鬆消除通縮威脅,是否奏效仍然成疑,但儲局開動印鈔機,大量創造貨幣,卻未必會出現通脹,至少在貨幣流轉速度持續下跌時,通脹威脅暫可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