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看:創刊號 不能取代的手感

癡看:創刊號 不能取代的手感

書摺書還在,報紙雜誌之多,你未必本本有興趣看,走到書報攤前,眼花撩亂,不論是打鑼打鼓的大集團作品,還是靜靜起革命的小本經營,只要有「創刊號」三個字,足以吸引何緯豐掏腰包,他深信從雜誌報紙的興衰,可看出企業成功運作之道。

記者:許維雅
攝影:周旭文

狂迷編號:013

姓名:何緯豐(30N歲)
年資:26年
總花費:估計$20,000
職業:新媒體創作人
最珍藏:《壹週刊》及《東周刊》創刊號
夢想:幾十年後把珍藏轉贈有興趣欣賞之人,或送給資料館這最好的託兒所。

現代人不能沒有報紙雜誌送飯,世界大事、娛樂消息、最新潮流資訊,一書在手永遠感覺舒暢。旁人眼中數分鐘的閱讀刊物,不會感受背後一字一句所付出的努力,浸會大學傳理系畢業的何緯豐(Wilson),就深深體會每份報紙每本書都代表一份心血,「我由細到大,都對新鮮事物特別好奇,有新餐廳開張我會試,有新書出版自然會有興趣看。我明白不論甚麼書創刊,背後都有一班雄心壯志的人出過力,這班人希望殺出一條血路,做市場一哥,付出的努力心機一定嘔心瀝血。創刊號是第一期,固然已經夠珍貴,第一期往往不會最完美,這樣反而更加有收藏價值。無論幾十萬到幾百萬的製作都不想失敗,由找老闆投資到想點子出書,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創作夠號召力,想還想,事與願違甩甩漏漏都是大部份創刊號的特點,這些特點,我覺得最值得看。」錯體收藏往往特別矜貴,美中不足更有號召力,這成為Wilson日後做生意的借鏡。

■第一份《蘋果日報》已變黃,他坦然心痛,因為《蘋果日報》是他的第二珍藏,十分欣賞其影響報界的革命性。

想擁有自己的一本書

對平面傳媒如此着迷,傳理系畢業大可投身報紙雜誌行業,Wilson偏偏避走當旁觀者,「畢業後做電視幕後,後來身兼影評工作,我想做雜誌,但希望是自己生意,想真正擁有自己的一本書,可惜創業投資成本大,成敗因素變化多,市場對手、美術砌版、題目內容及潮流觸覺等都足以論成敗。儲了廿幾年雜誌,眼見可以長期抗戰生存的,只有一成左右。」雜誌刊物期期了,今期八完上期封面是甚麼都未必記得,儲書當資料館又覺得沒有如此必要,網絡世界的搜尋器比你人手摷櫃底快千倍,Wilson雖然都已經有點去到為儲而儲的地步,但他卻從儲物中獲益良多,「一本生一本死,每本書的運作就似一間企業,企業總有完結的一日,《天天日報》曾經叱咤一時,都有沒落的一天,怎樣才可維持長久才是重要關鍵。讀大學時,我有份幫手設計校報封面,所以喜歡留意一本雜誌的設計路向和市場策略,從而領略要跟時代貼近才可成功,這些概念,統統可應用在我的生意上,看創刊號其實是種學習,做人一定要無時無刻學習,逐本書看可了解成敗。」

■逛報攤總留意有甚麼新書推出,上星期訪問正好遇着漫畫《醉拳》推出,立刻買一本咀嚼。

■Wilson最難忘錯過《am730》的首日派發,最後要靠爸爸打電話到發行商補購。

並非夕陽工業

有人狠批報紙雜誌是夕陽工業,Wilson卻義正詞嚴地糾正:「絕對無可能!雖然平面刊物經常開開摺摺,總會有完結的一天,但雜誌報紙永遠無可能被取代。即時閱讀的生活習慣、拿住報紙圍在一起討論大事指指點點的快感、手執一份刊物的手感,有生之年都有其存在價值。我自己都有壹集團的網上閱報戶口,但仍喜歡買一份在手,看看排版設計、字題大小,感受一份報章的精采感染力。」並非身在傳媒,對他這番話或許會嗤之以鼻,但無論上網怎樣方便,乘巴士地鐵有報紙雜誌在手,感覺始終份外滿足,不信?站在身旁的人還會攝頭攝腦的偷看!我敢說,若報紙雜誌消失,第一班呻悶的必定是長途車乘客,日日乘車無增值無話題,叫他們怎辦?

■新屋有九格地台櫃儲存這堆創刊號,為方便尋找儲物欣賞,他會在每個櫃標記存了甚麼,十分井井有條。

雜誌

a.1985年《玉郎漫畫》以漫畫形式作訪問報道,第一期被訪者是麥嘉。

b.1986年中文版《PLAYBOY》,鄭經翰買入版權,推出鄭文雅的寫真是經典中的經典。

c.1990年《壹週刊》是當年革命性刊物,成功打開中產人士市場,是企業借鏡的典範。

d.1991年改革再刊,找發哥紅姑這對經典組合宣傳電影《縱橫四海》,可惜電影雜誌沒生存空間,《電影2又周刊》宣佈玩完。

e.1995年《忽然一周》用謝賢兩父子的泳褲照當封面,細看15歲的霆鋒還一臉稚氣。

f.1996年《凸周》未見街,社長梁天偉被人斬手,成當年轟動新聞。

g.1996年《男左女右》是本專報道日本娛樂新聞的雜誌,現今日潮已被韓潮掩蓋,壽命很短。

h.1997年《癲狗周刊》確定黃毓民亂吠形象,為他政治生涯鋪路。

i.1997年《歡樂性今宵》,是本宣傳有線電視成人台的刊物。

j.1998年《有料報》,好一個「祥哥未死!」的標題,古怪得令人難明其市場定位在那裏。

k.1998年《PCWEEKLY》是經典AV資訊雜誌,可惜亦難逃摺書命運。

l.1999年《3周刊》封面,林心如這三字作手勢夠Hardsell。

m.1999年《便利》找姚樂怡做封面,剃光頭造型突出雜誌大膽作風,後來變革成為《Face》。

n.1999年《宏月刊》,我未見過,Wilson表示:「這類雜誌有可能由某些商家出版,推出一兩期就完,純粹炫耀自己有出版能力。」

o.2000年《WWWdot》,哥哥張國榮做首期封面,可惜記得有這本雜誌的人不多。

p.2001年《Milk》封面容祖兒飲奶為《Milk》贈興,大家還有印象,眨吓眼原來已經8年。

q.2002年《Boku》為宣傳電影而推出的另類雜誌,好明顯這類是為買而買的創刊號。

r.2003年《17》打年輕人市場主意,亦證明年輕一族對潮流界的追捧力,越來越強勁。

s.2003年《jet》是高檔型潮流月刊,形象化多於商業化。

t.2004年《TEAMAGAZINE》請王菲影首期封面,4年前的作品到現在還未感覺過時,這是雜誌其中一個的成功之道。

u.2004年《星期8》以跟蹤栢芝滑水做封面,見證狗仔隊的追星新聞,成為媒介至保本的號召招數。

其他珍藏

98年興起VCD,不少雜誌嘗試發起用VCD代替雜誌的革命,不能即時閱讀是其敗北之處。

《香港電視》及《明報》用全黑封面紀念六四事件,快將二十年,《香港電視》亦已轉型做《TVB周刊》。

除創刊號,Wilson亦喜歡儲大事新聞的報紙,記錄自己當時為那一刻而活,震撼的全版大相他最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