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碼頭重組諮詢,政府說已出現傾向性方案,大部份人意願在9與10號碼頭間重新開放一個「復活」的皇后。少數則支持原址重組碼頭,贊成離水甚遠的碼頭改作涼亭或作休憩用途。兩個方案之外,其實第三個方案更切題。將皇后、天星轉移至天水圍,在天水圍開天闢地重新打造一個舊大會堂,將六七十年代的天星風采重現市民眼前,天星碼頭閘外,每四小時還會上演當年反加價斗零的社會抗爭小劇場,由天水圍青少年飾演蘇守忠。鐘樓下,一批批社會前進青年才俊,月旦時事,從反加價到反殖民。
天水圍這塊天水靚地,不是只配有大牌檔,要重溫獅子山下,天星皇后的背景絕對不能缺少。將兩個歷史重要地標搞好,再把赤柱那座齋供國內遊客拍照的卜公碼頭也好歹帶它脫離苦海,落腳天水圍,跟天星皇后建築群埋堆,舊中環核心面貌也就有了個初模。入夜後,大牌檔大笪地火火旺旺的,食客自自然然也就把皇后碼頭當成夜宵相會的去處,大杯酒大塊肉大吐骨頭的好不熱鬧。皇后北征,比屈質在中環高速公路中間叫天不應叫地不聞親民。歷史上從沒有女王或者皇后跟殖民地子民親近同樂過,直至天水圍安插了天星皇后。政府總部放棄選址天水圍,是曾蔭權走眼。皇后駕到,圍城終於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