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頻製造問題

「中國製造」頻製造問題

30年來,以可樂為代表的外國消費品大量進入中國,滲透中國社會的每個角落,從龐大的中國市場賺取巨額利潤。10年來,中國製造的各類產品也開始向世界蔓延,但卻因質量問題成為眾矢之的,問題玩具、問題牙膏、問題輪胎、問題寵物口糧、問題食品及毒奶粉等,屢遭國際消費者詬病。
「『中國製造』老出問題的原因,在於中國欠缺人文道德!」北京經濟學者仲大軍指,中國企業主人缺少制度約束,可以最大限度攫取剩餘利潤,譬如,中國工人沒有罷工權,勞動者不能與資方合理爭奪利潤分配,缺少利潤索取權,「這種由政治制度導致的權利缺失,使中國製造蒙上巨大陰影,也成為『中國製造』屢遭指摘的一個重要原因。」

改革開放後一切向錢看

仲大軍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後,一切向錢看,人們生存的目標就是賺錢,公平正義和人倫道德全部被拋到腦後,「這種勢利熏心已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我們學習資本主義,可資本主義也沒像我們這麼殘酷、這麼勢利!」仲大軍表示「政府必須盡速推出法律法規,調整生產要素價格,使出口產品價格趨合理,最終走出高消耗、高污染、廉價的局面。」
儘管「中國製造」問題多多,但它已成為全球熱門詞語是不容置疑的。目前,全世界每四雙襪子就有一雙產自中國;全球七成玩具由中國製造;七成牙刷也產自中國;七成打火機出自中國溫州;中國電視機、電冰箱、DVD和空調的產量,都是世界第一。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