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子分手,拋出一句結構性中年危機,說中了許多中年人的心事。又好一句「結構性」,即是說,深層的,避不開的,人人有份永不落空。這樣令個人的背叛或其他看起來「失常」的行為,都有了一個恰當的理由與下台階。
大概其他中年男子看了,也有感同身受之處。只是有人承認,有人不認。
董橋先生寫文章說過,中年是人生的下午茶,可是明顯的,有人不愛淡淡然的午後陽光風景,仍萬般留戀中午的烈日或早晨的微光,彷彿生命還有諸多可能。小說家黃碧雲四十多歲,早陣子受訪就常說,老的感覺比她想像中早來,現在已經有暮年之感,剩下來的日子就是等待埋葬將逝的親人,聽起來既無奈又淡然。
人生有時會突然出現一個轉折,可以讓人變成另一個人。記得拿諾貝爾文學獎的高行健,三十多歲有一次給診斷出患有肺癌,他於是獨自到四川一帶流浪,旅程結束後返北京發現肺部陰影不見了,心想既然死裏逃生,就亁脆換一個活法,輾轉到了法國,開始了人生的新旅程。他這個不是結構性中年危機,而是結構性存在危機,到了一個關口,忽然迫着自己思索人生的意義,接下來要做甚麼,生命過了一半,茶都涼了一半,溫溫吞吞要喝下去,那滋味只有自己懂得。只是有人選擇換茶,有人選擇換茶杯,都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