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靠中央被嘲無能

港靠中央被嘲無能

特首曾蔭權明日將到北京述職,並與中央商討一系列救港措施。對於香港自九七回歸後,頻頻獲中央支持,引起內地許多諸侯的不滿。「大陸有13億人口,且貧富不均,但香港只得700萬人,冇理由將啲好嘢全部畀晒你哋,太唔公平。仲有,你哋嘅特首次次來廣東,都以為高人一等,佢都唔知我哋嘅(省委)書記係政治局委員,係國家領導!」有廣東官員一提及香港和特首,就咬牙切齒,「都唔知點解香港(人)越來越冇骨氣!」
「我上次回北京,與舊同事打麻雀,他們竟罵我『港囗』(普通話音s囗ng,即諷刺人軟弱無能;不勇敢而軟弱受氣之人)!」由大陸外派在港中資機構任職的小洋表示,首次聽到這個稱呼,並得悉其含貶義後,相當難過。而另一名在親中媒體任職的內地高層亦表示,在北方,「港囗」已取代「港燦」成為口頭禪。
中國人民大學台港澳研究所前主任張同新教授表示,曾蔭權這次北上,與中央領導商談涉「挺港」的一些舉措,這是很正常的。過去10年香港可以獲內地支持,度過難關,「如果沒有回歸,(香港)仍然是原來位置,我想,情況一定會比現在嚴重得多。」
張同新稱,香港市民不必為兩地經濟差距縮小、香港地位下降而悲觀,「整體上,內地與香港還有很大的差距。」同樣,內地一些地方和部門官員,也沒必要為中央不斷挺港而心裏不平衡,「過去30年,港資為內地改革開放作出貢獻,有目共睹;抱怨中央『挺港』的人,是目光短淺。」
本報記者

港頻靠中央度難關

《1997年》
香港回歸不久,爆發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遭國際金融大鱷追擊,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公開場合斬釘截鐵地表示,中央政府會不惜一切,包括不惜動用國家外匯儲備,協助特區政府,捍衞港元的穩定

《2003年》
沙士爆發,肆虐香港,在百業蕭條,經濟跌落谷底,並引發全港50萬人遊行示威的背景下,中央前所未有地連接推出個人遊、CEPA、安排更多國企來港上市等多項挺港措施

《2008年》
受全球金融海嘯影響,中央出招助港度難關,如加快港珠澳等基建項目上馬,增加港人就業機會;扶持在內地投資的港商中小企,助港商度難關;擴大自由行範圍等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