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深港的羅湖橋,見證了中港關係的變遷。1981年,新建成的羅湖人行橋,是港人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北伐」的主要通道;2005年,拓寬後的羅湖人行橋,變成內地自由行大軍「南征」的大道。更值得關注的是,內地的文化、政治觀念,挾經濟優勢南下,給香港帶來的深遠影響。
波鞋、泊車等中英文夾雜的香港用語,1990年代在內地已通用,香港藝人北上也一度廣受歡迎,令北京作家王朔在1999年酸溜溜地將香港歌壇四大天王、成龍電影、瓊瑤電視劇和金庸小說併稱為文化「四大俗」。
港府運作越來越內地化
但是,時移勢易,兩地經濟、文化的往來已主客易位。香港中小企在廣東已不受歡迎,連香港名店也歡迎內地客甚於本地客;香港流行文化在內地不再吃香,反而普通話在香港越來越普通,地鐵、巴士有普通話報站,一些商場、住宅的電梯也有普通話提示。港人北上求學、求職之際,香港的大學也爭相以優厚的獎學金爭搶內地高考狀元、爭招內地學生。
香港作家陳冠中曾慨嘆:「愛國和民主都是香港這場實驗早該完成卻未完成的部份,是自利的我這一代人遲遲交不出來的功課。」也許,香港可以向內地貢獻ICAC反貪和司法獨立的經驗、貢獻民意代表和地區領導人直選的試驗、貢獻言論自由的經驗,但是,就算落花有情,流水也無意,京官要的是香港行政、立法、司法相互支持。
令人擔心的是,香港經驗北伐日益疲軟之際,港府的運作越來越內地化,出現照單全收中共奉行的所謂集體領導制、官員問責制的趨勢,一國兩制的政治界限越來越模糊。內地的集體領導制,其實是黨委書記說了算;內地的官員問責制,是高官犯錯引咎辭職後可以異地為官,級別、待遇不變。這種模式正切合香港行政主導、高官流動的行政體制,自然大有市場,結果只會必加劇香港經濟、文化的邊緣化。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