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改革30年 公民上書為甚麼仍有罪? - 李平

蘋論:改革30年 公民上書為甚麼仍有罪? - 李平

1978年12月18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幕,決定將工作重點由階級鬥爭轉移到經濟建設,揭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明日就是這一歷史性事件30周年,北京將舉行隆重的紀念活動。但是,改革開放30年之後,仍有大學教授因批評政府被學生舉報為反革命,仍有記者在採訪司法機構濫權事件時被拘捕,仍有公民因上書要求推行憲政面臨「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的控罪,這是為甚麼?
對於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是慶祝?是紀念?還是祭悼?基於不同的參照座標,海內外輿論的反應迥異。向後看,當然可以列出大堆成就。是的,同30年前相比,中國的經濟增長舉世矚目,人民生活水平大為提高,人民享有的權利有所提升,憲法列明了對人權的保護、法律列明了對私人財產的保護。這些無疑值得慶幸。但是,向後看只是自我陶醉,惟有向橫看、向前看、向上看,才有助改革開放的深入。
向橫看,就是橫向比較。相對於日本、南韓在發展經濟30年後所創造的品牌之多,中國豈能不汗顏?相對於歐美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毒食品的層出不窮豈能不令中國汗顏?相對於民主政體對言論自由等普世價值的保護,中國豈能不汗顏?
向前看,就是前瞻中國發展的方向、目標。內地300多位學者、律師、維權者等各界人士在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前夕發表《08憲章》,呼籲當局推行憲政,是探索中國前途的和平之舉,迄今超過3,000人聯署。但是,聯署活動的發起人之一、異見作家劉曉波因此被拘捕已經10日,可能被控「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難道這也是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

向上看,就是檢討最高領導層的言行、觀念。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實行的無產階級專政,其實是一黨專政、領袖獨裁。30年來,階級鬥爭的口號被遺棄,但是一黨專政持續;一人獨裁的政治局面不復存在,但核心領導層對公民上書的嚴厲打擊,顯示他們的獨裁心態依然存在,與美國總統喬治布殊在伊拉克記者會上笑對擲鞋事件,形成強烈的對比。
中國的改革開放,至今仍是一場由上而下的運動。無論經濟上的自由,還是言論上的自由,都取決於當權者的喜惡,沒有獨立的司法體制加以保障。一旦當權者改變主意,農民的承包權就必須流轉(出賣、出租或轉包),勞力密集型工廠就會成為必須淘汰的落後生產力,言論的空間就必須立即收縮。經歷30年改革開放,人民仍然無奈地將希望寄託在治世明君的誕生。
當經濟增長急劇放緩、社會矛盾可能如1989年一樣爆煲時,當權者自然而然耍出最熟悉的那一套把戲:打壓敢言傳媒、網站、報人,以操控輿論導向;打壓異見人士、維權人士,以粉飾太平。
名義上,當局的舉措是為了維護所謂社會穩定,全力抗擊金融海嘯的冲擊;實質上,是為明年「六四」事件20周年、中共建政60周年遏止異見聲浪,讓中共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天安門閱兵時只會面對歡呼聲,不會面對抗議之聲。
中共當權者何時可以有笑對擲鞋者的胸襟,沒有拘捕上書者的惡膽?這不只是個人的民主素養問題,也是中國繼續改革開放必須從制度上解決的問題。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