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商地位每下愈況

港商地位每下愈況

「港商地位差咗好多!」在東莞開玩具廠逾20年的港商趙志雄指,十幾廿年前,港商簡直是天之驕子,但這幾年當地經濟好了,就要「騰籠換鳥」,當局逼他們搬去偏遠地方,他的廠所在的村,現已十室九空,原本60多間廠執了20間,整條村水靜鵝飛。
30年前,港資成為最早進入內地的外資,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推動力,港商的地位無人能比。截至去年底,內地累計吸收香港直接投資達3,021億美元,港資佔內地境外投資40.5%,排第一;在珠三角及很多內地大城市,港資佔外資比例更高達七成。

「拖着病步」過羅湖橋

至今,港資在內地的企業近50萬,北上就業創業的港人過百萬。不過,港商的地位卻隨着時勢改變,特別是回歸10年來每下愈況。有深圳人曾戲言,港人過羅湖橋,回歸前是「仰頭闊步」,回歸後是「低頭碎步」,沙士後變成「拖着病步」!對於廣東省領導曾提出「拋棄港商論」,趙志雄批評指,廣東省政府根本不明白,企業自己會應變求生,那裏有得發展,港商自然會去;有高增值產品的定單,企業自然會轉型生產,用不着逼遷。
本報記者

改革辭典

《阿燦》
「回望我一生,歷遍幾番責備和恨怨……」這首在1979年首播的電視劇《網中人》的主題曲,大家至今耳熟能詳。廖偉雄飾演的大陸新移民「阿燦」,性格愚昧、好吃懶做、急於求成,演出深入民心,令「阿燦」成為港人對大陸新移民的貶稱,帶歧視意味。

《表姐》
泛指從大陸來港年輕女性,由鄭裕玲90年起拍攝的《表姐》系列電影發揚光大。鄭飾演的大陸公安與張堅庭飾演的表弟來港辦案以至定居,由於與香港習俗格格不入,鬧出連串笑話。其後還衍生「表叔」等稱呼,都代表貶意。

《三來一補》
「三來一補」是指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是大陸在改革開放初期嘗試性地創立的一種中外企業合資的貿易形式,它最早出現於1978年的東莞。當時,港商(包括其他外商)提供設備(包括投資建設廠房)、原材料、來樣,並負責全部產品的外銷,內地企業則提供土地、廠房、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