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父母逼瘋,醫改是為你提前送終。」一首順口溜,道盡了內地民眾對「買房難、上學難、看病難」新「三座大山」的怨氣,令曾經光彩奪目的「改革」一詞,變成貶義詞。這是為甚麼?
改革,就是制度的變革,就是利益的再分配。房改之後,多數市民成為房奴,或者望着飆升的樓價感嘆成為無殼蝸牛,但享有政府配給住房的各級官員,仍可以靠津貼或開發商的「讓利」廉價買入豪宅。百姓希望政府遏止樓價飆升時,杭州市委書記王國平聲稱:「房價大跌最終受害者是老百姓!」
大學教育改為收費後,每年有多少貧困家庭為籌兒女學費而求天告地,甚至有人為此賣身、輕生。但吉林副省長陳曉光說:「我國從來不存在上學難、上學貴問題。」上學不難的只是那些權貴、富裕家庭,他們也毋須為子女畢業後的出路犯愁。
「小病拖,大病挨,快死才往醫院抬。」「做個闌尾炎,白耕一年田。」百姓無力承受昂貴醫療費用之際,中科院的調查表明,政府投入的醫療費用中,80%是服務於850萬以黨政幹部為主的特殊人群。難怪廣州市衞生局副局長曾其毅說:「走遍全世界,看病最不難的是中國,看病最不貴的是中國。」是中國,但不是中國的百姓,而是中國的官員。
變革缺乏公平正義
1998年,朱鎔基出任總理時矢言要勇闖地雷陣,推行住房、醫療、財稅等制度改革,曾贏得輿論與民眾的掌聲和歡呼。由官僚系統設計、主導的改革,10年來之所以怨聲載道,不只因為平民百姓原本享有的福利被侵犯、被剝奪,更因為制度變革缺乏公平、正義,因為官員們可以繼續坐享優渥的待遇。
這些改革,甚至包括農村的改革,都已到了不得不重新檢視、重整旗鼓的時候,到了需要重新尋求民眾支持的時候,到了需要政治制度改革配套的時候。問題是,胡錦濤、溫家寶有如此魄力和能力嗎?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