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深圳批准外地民工到香港旅遊,香港旅遊業為之興奮。
照大陸規定,大陸居民如欲到香港旅遊或探親,必須在原居地辦理簽證手續,比如一個西安居民在深圳工作,他想來香港,就得返回西安去辦證。現在深圳放寬規定,只要在深圳居住滿一年的外地人,不用回原居地了,深圳給辦簽證。
深圳根本就是移民城市,在深圳工作的,大多是外地人,但為什麼這一次,要強調「民工」呢?
「民工」的定義又是什麼呢?
如果以中國人的理解,「民工」等於轉正了的「盲流」。「盲流」顛沛流離,站在城市街頭等候工作,有一天做一天。與之相比,「民工」的生活就比較安定,他們在顛沛流離之後,找到一份相對穩定的工作,但大多幹的是粗重活,因為如在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會稱打工仔、打工妹,而不會稱「民工」。
「民工」來自農村,吃苦耐勞,薪金微薄,賺了點錢就寄回家鄉,養家活口。這樣的勞動人民,讓他們到香港來見識一下,是很好的構想,所以才有了些硬性的規定,比如到了香港必須要遊廸士尼、海洋公園,看那朵俗氣衝天的金紫荊。
但把這一件事看作是中央政府又一次出手打救香港,就很可悲了。如果香港經濟,要靠深圳民工來打救,那香港也完蛋了。這種要靠民工打救的地方,中央不屑「出手」的。
至於有旅遊界人士為此開心,說深圳民工有五百八十一萬,如果都來香港,預計一個人花五千元,就是一筆大大的收入。這種想法更是「拿衣服」。你知道深圳一個民工年賺幾許?要是湊夠五千元,他會拿回家鄉蓋房子。你要他扛着個「家」來幫你刺激經濟?
香港的門檻,就是給自己人踩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