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熊膽是傳統用作清熱解毒的中藥材之一,但近年不少組織批評「養熊取膽」的做法不人道,並質疑飼養熊的健康欠佳,熊膽未必適宜食用。香港大學一項最新實驗室研究發現,與熊膽效用近似的中藥材黃柏、黃連及黃芩,抗癌功效更勝於熊膽,研究更顯示其中一個加入熊膽的樣本,癌細胞不減反增,呼籲市民服食熊膽產品要小心。
記者:梁瑞琼
雖然不少國家近年也嚴格監管熊膽產品的銷售,本港店舖也須領牌才能入口相關產品,但在內地熊膽仍大行其道,不但用於治療炎症及肝膽疾病與癌症,更加入於牙膏或痔瘡膏等產品中。港大中醫藥學院進行全港首項熊膽替代品研究,初步發現同樣可清熱解毒的三種藥材黃柏、黃連及黃芩,抑制肝癌細胞增生及擴散的功效較熊膽理想。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研究中,將黃柏、黃連、黃芩及熊膽分別放入肝癌細胞樣本中,兩日後發現黃柏、黃連及黃芩樣本的癌細胞只有約兩成生存,但熊膽樣本則平均有六成癌細胞仍然生存,其中一個熊膽樣本的癌細胞更有增生現象,即癌細胞數目不降反升約一成;在另一項實驗中,熊膽樣本的癌細胞近七成有轉移情況,黃柏、黃連及黃芩樣本只有約兩成半。
熊膽來源未必可靠
港大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馮奕斌指,今次研究發現黃柏、黃連及黃芩的功效遠勝熊膽,相信有潛質開發為熊膽替代品,未來也會進一步研究是否還有其他中藥材可取代熊膽,以及其他動物膽汁會否具有與熊膽相同的功效。
馮奕斌表示部份人工飼養的黑熊患肝癌,取出的膽汁未必適宜食用,製成熊膽產品後消費者卻無從分辨,但這類產品普遍價格昂貴。他舉例為上述研究採購的熊膽最貴達30,000至50,000美元(約234,000至390,000港元)一公斤,但黃柏、黃連及黃芩一公斤的售價只需約一百港元,顯示熊膽的價格未必與療效成正比,市民應小心選擇。
註冊中醫師彭明慧指出,在本港出售熊膽產品須領牌,故只有部份中藥材批發商出售,熊膽可清熱解毒及清肝明目,但藥性偏凉,可用於治療喉嚨腫痛、痔瘡痛、肝經熱盛及肝熱目赤腫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