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約0.1%至1%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毒表面抗原會消失,醫學界大多以為此類隱性患者已痊癒,毋須再進行任何治療,但香港大學醫學院一項研究發現,隱性乙肝病人體內仍有低量病毒,更會發展成肝癌,若病毒表面抗原在50歲後消失,演變成肝癌的風險較在50歲前消失為高,負責研究的專家建議隱性乙肝病人應定期檢查,以監察病毒及肝臟健康的變化。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追蹤298名於1980至2006年期間的隱性乙肝患者情況,並為其中29人抽取肝臟組織化驗。結果發現,他們的肝臟組織均帶有低量乙肝病毒,約一半患者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50歲後消失,但七人仍惡化至肝癌。研究結果已在胃腸科醫學期刊《Gastroenterology》刊登。
會發展成肝癌
該系副教授袁孟峰解釋,少數乙肝患者的病毒表面抗原會自行消失,有關測試的結果會由陽性轉為陰性,醫學界暫未知病毒表面抗原轉換的原因,但一直認為此類隱性患者已沒有肝硬化及肝癌風險,研究結果卻證實,隱性患者體內仍有病毒存在,「如果有病毒,真係跟你一世,只係病毒數量好少,但依然有機會發展到肝癌。」
袁孟峰指七名發展成肝癌的隱性患者均在50歲後才出現病毒表面抗原轉換,更有患者因此去世,故認為病毒表面抗原轉換在50歲後發生的隱性患者,日後患上肝癌風險較高,但仍低於陽性乙肝患者。致力於乙肝研究的袁孟峰昨獲得首屆東南亞高等教育學院協會(ASAIHL)頒贈青年科學家獎(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