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針:穩定必因經濟而崩潰 - 吳高興

探針:穩定必因經濟而崩潰 - 吳高興

近些年來,對於呼籲和簽名一類事情,當局已不再嚴加打壓了,甚至懶得理睬,而此次對○八憲章簽名活動的打壓卻為甚麼如此嚴厲,乃至對劉曉波刑事拘留?
現在,即使在浙江臨海這樣的經濟發達、社會相對穩定的沿海小城,即使是那些對國事毫不關心的群眾,也都在談論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已經成了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詞。人所共知,經濟危機在所有市場經濟國家都是難以避免的,但是,其造成的政治後果卻完全不同。在民主國家,經濟危機僅僅是經濟上的問題,不會引發政治危機。在美國,不論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大蕭條時期,還是目前的金融海嘯時期,儘管經濟上狂風駭浪,政治上卻有條不紊。這是因為,在民主國家,各階層各群體可以在憲政民主制度下進行理性博弈,共克時艱。但是,在專制國家,尤其是在六四以後的中國,政治上的穩定是單純靠經濟增長維持的,經濟增長不僅是政治上高壓穩定的結果,更是後者的先決條件。因此,在這種國家,任何經濟問題都是政治問題,經濟危機很快就會轉化為政治危機,甚至導致政府的垮台。北京政府不會不清楚,印尼的蘇哈托軍人政權,就是在一九九八年東南亞金融風暴中垮台的,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波蘭等東歐諸國的劇變,也無不跟當時的經濟問題尤其是通貨膨脹直接相關。

示威事件接二連三

試看目前的中國,經濟危機正在以加速度轉化為專制統治的政治危機。今年十月以來,除了那些只能閱讀黨報、收看中央電視台的群眾,略有其他資訊管道的人都感同身受:從南國深圳到北國冰城,從水鄉紹興到山城重慶,幾乎天天有罷工、罷市、罷課、遊行示威一類群體性事件的報道和傳聞,這些群體性事件很容易激化為類似甕安事件、隴南事件那樣大規模打砸燒的暴力行為。六四事件以來,除了一九九九年春天法輪功中南海門前靜坐示威,北京從未發生過群體性的示威抗議事件,一切示威抗議行為都被成功地消滅在萌芽狀態中,但是,最近不到一個月來,北京已經發生了許多起幾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群眾性示威,在皇城的嚴厲管治之下,這種群眾性的示威抗議眼見得越來越頻繁了。現在,執政當局就像一個消防隊面對四處起火的場景顧此失彼,城南的火剛滅,城北又起火了,而眼看城西和城東正在冒煙。
眼下,農民因土地補償款太少而敢於跟員警暴力對抗;工人為工廠倒閉、老闆欠薪而動不動上街向政府討薪;「的哥」為車租太高、黑車太多而把不滿潑向政府;教師為自己的工資跟不上公務員而罷課……發人深思的是,所有的群體性事件,幾乎無一例外都由經濟問題引起。六四近二十年來,執政當局一直依靠不停頓的經濟增長來彌補其統治的合法性問題,用金錢的享樂來替代對民主的欲求,用鈔票來擺平各方利益的衝突,藉以維持高壓下的穩定。可是,這種局面已經被世界金融風暴催生下的國內嚴重經濟危機打破了。過去,人們為了金錢而安穩,如今,人們卻為金錢而躁動不安。以金錢求穩定者,其穩定必因金錢而崩潰!

尋求政治體制改革

可以預料的是,經濟上的衰退,尤其是房地產市場的萎縮,必致政府財政虧空,而中央政府因急於救衰而硬撐的四萬億基礎設施投資,猶如一個人慌不擇路,勢必加速財政赤字的到來。明年的經濟狀況很可能是,經濟衰退導致供給不足,財政赤字誘使政府提高稅收,甚至逼迫貨幣當局濫發紙幣,這幾方面的因素將造成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在這種情況下,要想化解危機,防止危機引發社會動亂,只能另闢蹊徑,尋求政治體制上的改革,以憲政、民主和法治來約束執政黨和各社會群體的行為,這不是甚麼新思維,而是社會共識!

吳高興
大陸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