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報紙的大標題是「冬至冇雞食」。
正確來講,應該是冬至沒有活雞吃,冰鮮雞還是有的。聖誕節到了,還有火雞吃。本來對火雞印象不好,總覺得皮老肉粗,但近年來餐廳都對烹調火雞下了工夫,前兩天在山頂的明珠餐廳嚐了他們的聖誕火雞,肉嫩汁滿,豐腴可口,竟勝過家常雞。
冬至跟聖誕離得近,沒有活雞,吃火雞算了。但這一點,許多人家的阿媽是不會認同的。
阿媽們總是認為過節是要有雞的。她們視這一天飯桌上那隻雞是個象徵,象徵着節日氣氛,象徵着全家圍坐在一起的團圓景象。要是那一天的飯桌上沒有了一隻街市生劏回來的活雞,便節不成節了,團圓也有所欠缺了。
「拜神唔見雞」是大不敬,節日飯桌上不見雞,是阿媽們的遺憾。
有個朋友的阿媽極度重視節日飯桌上的雞,每逢過節,不止應付一頓飯,不止買一隻雞。於是午飯吃雞、晚飯吃雞,白斬雞、豉油雞、紅燒雞、北菇蒸雞,到了深夜,還有雞粥消夜。
朋友本來愛吃雞,如此吃法都有點吃不消,但又不敢拂了阿媽一片心意,所以每逢節日,就為雞發愁。今年冬至,他大概可以稍稍鬆一口氣了。
香港人對於雞的重視,不到節日彰顯不出來。平時吃不吃雞是等閒事,過節吃不到雞,渾身不舒服。記得有一年也是因為禽流感,禁售活雞,本來說過年前可以開禁了,但結果又延遲到元宵之後。那天我坐的士,的士司機是個老人家,聲如洪鐘,說起雞的話題,突然吼了一聲:「政府專登唔俾我哋食雞!」遺憾之深,怨氣之大,令人對於節日飯桌上的雞,肅然起敬。牠們不是我們生活必需品,但一到節日,牠們卻是一種精神支柱。「冬至冇雞食」,想來許多香港人會因此沮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