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光學權威 奪諾貝爾獎<br>人物解構:朱棣文遺憾不諳普通話

量子光學權威 奪諾貝爾獎
人物解構:朱棣文遺憾不諳普通話

出身學者之家的朱棣文,少年時成績不太好,長大後卻成為量子光學權威,在1997年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美國土生土長,對於不會說普通話感到遺憾。

出身學術世家

朱棣文祖籍江蘇,父親朱汝瑾是清華大學畢業生,1943年赴美入讀麻省理工學院,母親也是大陸移民。朱棣文生於美國密蘇里州,有一兄一弟。他們的父兄輩中最少有12人擁有博士學位或在大學執教,但朱棣文中學時成績平平,被家人視為異類。入讀大學後,成績卻180度轉變,他說:「我不光是學書本上的東西,而是自己想學的就下工夫學。」結果他成了最優秀的學生,1987年當上史丹福大學物理系教授兼首位華人教授,1994年獲得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的榮譽。
朱棣文以實驗物理方式,發展出使用激光冷卻原子到超低溫的技術,在1997年與另外兩位科學家共同獲頒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心情很平靜,因為他「不希望因這個獎勵打斷我的時間表」。
科學成就超卓,但朱棣文卻遺憾沒學會中文。他7、8歲時,父母曾想讓他學中文,但當時他不想和同學們不一樣,很反抗。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1997年訪美時與朱棣文見面,朱棣文事後說:「我告訴他,如果他們教我中文,我會很高興。」近年朱棣文不時回中國講學。他公餘時喜歡踏單車,妻子瓊(Jean)是來自英國的物理學家,目前是史丹福大學助理校長兼招生辦公室主任。
美聯社/新浪網

朱棣文1997年獲悉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即擁抱太太瓊.費特慶祝。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