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疑撞傷不治 另兩條有類似傷痕<br>中華鱘館無限期休館

國寶疑撞傷不治 另兩條有類似傷痕
中華鱘館無限期休館

【本報訊】海洋公園的國寶多災多難,兩條中華鱘相繼死去,還有兩條傷病需要隔離。據了解,上周死亡的中華鱘7號,是因為游弋時撞傷魚身,傷口受感染致命。受傷的中華鱘2號及6號,目前情況穩定。中華鱘館今日起無限期休館,以便內地專家稍後來港查找死因。

內地專家來港調查

海洋公園昨日公佈,中華鱘館內的一條中華鱘於12月3日死亡,專家正調查其死因,並根據程序,將遺體組織樣本送交美國的實驗室化驗。發言人稱,死亡的中華鱘7號,曾於上月底因受感染而須接受隔離觀察及治療。其後園內專家發現,中華鱘7號食量顯著下降,游動速度變得緩慢。
中華鱘7號年僅10歲,身長198厘米,是人工繁殖的第一代中華鱘。一般中華鱘壽命可達50歲,英年早逝的中華鱘7號,於今年7月底才由廈門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運抵海洋公園,不足5個月就命喪香港。
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稱,發現中華鱘7號健康轉壞後,已即時通知內地專家,並按指示給中華鱘7號餵服抗生素,無奈回天乏術。與此同時,園方上星期並發現館內的中華鱘2號及6號出現類似症狀,即食量下降及游動緩慢。專家遂把兩條中華鱘移離中華鱘館觀察及治理,並餵服抗生素。
其餘6條中華鱘,事後繼續於中華鱘館內展出及接受觀察。園方稱,就現時的觀察所得,8條中華鱘的情況皆穩定。但為了評核中華鱘館環境,及替設施消毒,中華鱘館今日起暫停開放,以便將館內6條中華鱘暫移到後勤飼養池。另一方面,內地專家將於本月底到海洋公園,查找國寶死因。

或在魚缸加透明墊

據了解,中華鱘7號之死,是始於上月底一次意外,牠在館內游弋時撞及接近頭部的身體,留下傷口,懷疑因此感染細菌或病毒致死。專家其後發現,中華鱘2號與6號身上也有類似傷痕,因而隔離觀察,但目前看來健康並無明顯不妥。園方正構思,是否需要在飼養中華鱘的大魚缸四邊,加上俗稱維尼龍(Vinyl)的透明膠墊,保護國寶。
全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分會會長李彥亮表示,對中華鱘死亡感到難過。另一位專家,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危起偉說,中華鱘游姿比較笨拙,因撞傷而感染是有可能的。感染可以來自細菌或病毒,但病毒傳染力強,只死一條中華鱘7號,應非病毒造成。他補充,中華鱘其實並不易死,廈門的研究所飼上千條,一年也只死一、兩條。

海洋公園中華鱘事故

4月23日
事件:國家農業部決定贈送5條中華鱘給香港

6月20日
事件:5條中華鱘運抵海洋公園

6月23日
事件:中華鱘5號被海狼咬死,其餘4條被移離海洋館

7月14日
事件:中央政府決定再贈送5條中華鱘給香港

8月8日
事件:新送過來的5條中華鱘養在新建的中華鱘館,正式展出

11月
事件:4條舊有的中華鱘陸續遷進中華鱘館

11月底
事件:中華鱘7號行動異常,被隔離觀察

12月3日
事件:中華鱘7號不治,中華鱘2號及6號也出現類似症狀,被隔離觀察

12月12日
事件:海洋公園在本報報道事故後,才公佈死傷消息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海洋公園

中華鱘7號疑傷口受感染致命。

遊客意見

《真係可惜》
程太:「真係可惜!海洋公園應該了解多啲佢哋嘅生活特性,如果唔係好易又出事。」

《應該放生》
姜先生:「有中華鱘病死很可惜,應該將館內的中華鱘放生。」

《病死好慘》
吳先生:「海洋公園應該請內地專家嚟睇住啲中華鱘,唔使病死咁慘。」

特稿
董事:不應再收國寶

國寶遇難,中華鱘館沒有一點哀思瀰漫,遊客昨天依然開開心心賞魚。不過海洋公園董事局成員則形容,連死兩條國寶是「好大問題」,就算中央再補送幾條「都唔好制」。他並質疑園方為何遲遲不公佈喪事。園方否認刻意隱瞞,拖延死訊是為了等待正確死因。

「畀親你都搞成咁」

中華鱘館昨照常開放,人頭湧湧。館內沒貼出中華鱘死訊的告示,負責向遊人講解中華鱘生活特性的導賞團導遊,也沒有向遊人說有中華鱘病死,館內少了一條中華鱘都沒人知道。當記者向遊客講述中華鱘病死消息,他們都表示可惜。遊客吳先生說:「海洋公園應該改善一下環境,做多啲措施保護啲國寶。」
先後有兩條中華鱘死亡,又有大熊貓咬人,本身是海洋公園董事局成員的立法會議員劉秀成說:「咁係好大問題,係唔係香港環境唔適合?咁靚嘅嘢,要好小心。」他促請海洋公園檢討飼養動物的環境,否則不應再收受國寶:「畀親你都搞成咁,再送都唔好制咯,搞好個環境先喇。」
劉秀成又質疑海洋公園為何事隔多日才公佈死訊:「𠵱家社會要求高透明度,我作為委員都係啱啱先知,唔知點解。」海洋公園主席盛智文解釋,死訊早已通報本港漁護署及內地有關單位,未通知公眾是希望等待詳細死因才一併公佈。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