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金馬獎揭曉,頒獎前大熱的台片《海角七號》儘管也取得了六個獎,但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女主角,都落空了。不少傳媒表示「意外」,說《海七》「飲恨大獎」。
金馬獎揭曉後,引起網民討論。台灣網絡上形成台片《海角七號》和獲兩項大獎的《投名狀》對壘,互有支持。不過,儘管《海七》在台灣賣座破了華語片紀錄,深為台灣人受落,甚至被認為是近年來台灣的驕傲,但大部分網民還是力挺港片《投名狀》,認為「實至名歸」。
如果開放給所有台灣民眾投票去選,那麼《海七》肯定壓倒《投名狀》。然而,金馬獎是由評審團以專業鑑定力去評審的。專業評審們不受台灣的民眾情緒所支配,敢於發出與多數台灣觀眾不一樣的聲音,表現出專業的勇氣。而結果出爐後,也沒有太多抗議聲音,這顯示台灣民眾的成熟,與對專業的尊重。多數人知道,他們喜愛是一回事,電影藝術的專業評價又是另一回事,畢竟金馬獎辦到第四十五屆,它的專業地位已獲得肯定。金馬獎不是台灣人辦給台灣看的自己人玩的家務事,而是台灣為全亞洲、全世界華語電影辦的國際性活動。它的地位與香港的金像獎、大陸的百花獎等相比,崇高得多,儘管台灣的電影業落在香港、大陸之後。
《海七》雖落選大獎,但多位電影工作者,包括最佳導演陳可辛,都在台上表示對《海七》的感謝,因為這部在台灣創下華語片最高票房紀錄的電影,「把觀眾重新帶回了華語電影」。畢竟觀眾才是推動夢工廠的最大動力。
平情而論,《海七》雖有台灣地方特色,但它的主題意識──「追求夢想終會實現」,卻不是新鮮的意念,相比之下,《投名狀》的意涵深刻得多。所以,我也願投金馬獎的評審團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