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北京度過,還講那個新的首都3號機場是不是有點out呢?但奧運期間就是沒有機會享用過,今番過路,大固之然,最驚訝的,是整個新機場,明明就是香港機場的翻版,只是規模上再比你大數倍而已。
用龜兔賽跑來比喻可能有點不敬,但事實是,你不進步,就是退步,說的是另一中港縮影──雜誌,到國內報攤翻一下體育雜誌,多得眼花撩亂,就以籃球雜誌為例,一買就有4本;香港呢,能夠在坊間買到的都是國外出版吧,曾經有本地製作的都已經絕迹,但事實背後也不用太過慨嘆,香港市場有限,難得電視台每周加加埋埋有好幾場NBA直播,《蘋果》體育版每日總有半版報道,實在已經夠球迷們過癮了。
國內雜誌大幅進步
要過雜誌癮,除了美版或台版之外,其實國內版真的是潮流所趨,首先價格無得頂,10元人民幣是公價,相信是全球雜誌最平的所在地,有不時買外國雜誌的都知道肉痛,尤其是那些日版支持者。
10年前後,國內雜誌已變了天,那些排版簡陋、紙質昏黃的日子已經過渡,好日子已經來臨。印刷好不用多講,內容更有兩大原因有睇頭,一是因為與國際接軌,手上4本NBA雜誌,有3本是由外國雜誌授權的,即是當中故事與相片都是美國標準;再加上國內自家製文章,考慮到「MadeInChina」的NBA球員逐步上升,他們的文章自然吸引國內球迷。雜誌社也不惜工本派駐記者到美國採訪,其中一家就只是侯斯頓,都已派駐兩位記者「嘜」實姚明,搏殺味道甚濃。
當國內已提高至這個水平,難道我們還希冀香港可以有同類質素的刊物嗎?還是乖乖學簡體字吧!
文:馬啓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