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治療不跟足指示<br>特稿:醫科生患精神病怕求助

接受治療不跟足指示
特稿:醫科生患精神病怕求助

要成為杏林之手,經常要通宵達旦,壓力不足向外人道。中文大學精神科學系教授李誠坦言,醫科生承受壓力極大及往往造成情緒及精神困擾,過去15年先後有三名中大醫科生自殺身亡。
李誠指出,醫科生競爭較大,壓力也較大,「入得醫學院,都係一啲對自己有要求嘅學生,屋企人有高期望,唔係是但嘅人,中學考前幾名。入到醫學院大家都叻,卧虎藏龍。」李誠表示,醫科課程為期五年,之後有一年實習期,時間較其他學科長,三年級及以上學生功課及考試特多,醫學知識也日新月異,所以感到特別大壓力。

驚公院求醫遇到熟人

他指醫科三年級學生已被當作實習醫生,有精神病時求助會卻步,「好驚帶住能醫不自醫的感覺,介意俾人知道,接受醫治時唔會跟足指示。」到公立醫院的精神科求診,卻恐怕遇見熟人,或被當成研究目標,所以一般有醫生或醫科生患精神病時,若經濟能力許何,李誠會建議他們尋求私家醫生協助。
有資深醫學界人士坦言,以往曾有醫生患有狂躁、抑鬱症等,病發時甚至影響家庭及工作,但患者服藥後病情可受控。正式成為醫生前,醫務委員會轄下的健康委員會會評核其狀況是否合適任醫生,以往即使有患情緒病的醫生,只要證實健康,仍可執業就醫。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