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奇怪的,在紐約的人總嚮往巴黎,但巴黎人又喜歡奔向紐約。這兩個城市我都住過,興起私心,還是比較喜歡巴黎。不是說紐約不好,只是略嫌街道趣味不夠,橫直分野如棋盤,少了巴黎街頭巷尾時有迂迴風光的韻味。
在紐約走路,一街一街走,從東到西,街道的輪廓差不多。於是我特別鍾愛下城區,如西村與東村,真的有村落的感覺,便是街有巷弄的特色。西村中產,像太古城,聽說《SexandtheCity》的女主角就住在這裏,有人指給我看過那幢房子,也沒看出端倪。東村就是多元、年輕而有活力,像銅鑼灣,東村有一條街儼如小東京,在晚上逛,有原宿的神髓,也像不夜的旺角,教我流連忘返。
《巴黎到月亮》也是一個在紐約住久了的美國家庭,移居巴黎的真實故事。這種在此城想念彼城、老是生活在他方的想像,我深有共鳴。
作者一家搬到巴黎,像是美夢成真,但落實下來又有諸多矛盾:老家紐約還是有它的好。
所以浪遊者最大的甜頭是,心態上永遠生活在他方。即使故土亦是他鄉。於是每一步,都有一種新鮮感,從中找到對照。所有事情都是相對的,所有感受也是。帶着比較的眼神,不論是雙城三城還是甚麼,都有各自的影子與別人的投影。城市文化互相倒模、參照、繁衍,豐富了現代人的城市生活與感性經驗。沒有城市血統單純的巴黎人、紐約人,或香港人,這是真正的多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