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風雲 - 陶傑

小學風雲 - 陶傑

瑞典一家小學的生日會事件,如果發生在香港,不知有何結果?
一個八歲小孩生日,向全班發出生日會的請柬,人人有份,只有兩個小同學不受邀請。班主任覺得兩個被排斥的小同學,「感情受傷害」,把生日會的請柬全都沒收,生日會開不成。
開生日會的小孩家長向議會的申訴專員投訴:兩個沒有受邀請的同學,一個曾經欺負過我兒子,一個也開過生日會,也沒有請過他,請誰不請誰,班主任憑什麼要管?
事情鬧到國家層面,但校方支持班主任,堅持一點:教育的宗旨,是讓兒童從小學到寬容。不錯,這兩個同學,一個欺負過你兒子,一個以前開生日會,也沒請過他,但八歲的年紀,不應該學習報復。即使那兩個小王八蛋做錯了,也不是天大的仇怨,你開生日會,原諒他們,向他們發出請柬,會令這兩個小孩感到慚愧,覺得你的孩子很慈悲。
教育的宗旨,不也就是慈悲?開生日會的家長,以成人世界的邏輯來處理人際關係,他把八歲兒子開生日會這件事,開成一場政治事件:人人都有份,就是那兩個不邀請。孔子也說過:「君子以直報怨」,讓這兩個同學嚐到孤立的滋味,或許他們會學到尊重別人。
但班主任堅持:不,要嘛全班同學通通邀請,要嘛這場生日會,我下令,不准開。這是教育家的擔當,不管家長鬧上國會,校長支持老師,撐到底。
「以德報怨」,還是「以直報怨」?要看看「怨」的定義和程度。一個暴君,屠殺了幾千萬人,人民起來革命,把暴君抓起來,對希特拉之類劊子手就該「以直報怨」,判處死刑。小學二年級,在瑞典這樣的優秀國家,課室裏的「怨」,你打我一拳,我撕破你的書本,不足以小學生以牙還牙地懲罰報復的程度,這位班主任的堅持是對的。如果家長不滿,對不起,本校的教育宗旨,不受貴家長認同,請攜同你的兒子,轉校好了。
事情如果發生在香港,班主任有沒有如此細心,第一,察覺到班上有兩個人沒有邀請柬?即使發覺了,有沒有如此判斷和膽識,沒收請柬,把一個小孩的生日會硬生生腰斬掉?
然後發覺,這個學生的家長,是特區政府的一個局長,他向教統局打了電話,再聯同立法會的政黨,掀動華文傳媒,對學校發動一場輿論審判,這時,校方敢不敢堅持,還是校長屈服,把老師炒掉,向家長賠罪?答案如何,閣下心中很清楚,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