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在翠西畫廊區的倉庫建築裏設置工作室,倉庫在赫遜河邊,本來要建房子的,後來因若干資本與工程問題,改建計劃給擱置。房東於是把倉庫開放給藝術家,邀請他們來設工作室,不收費。聚集了十多二十名藝術家,像個大家庭般邊工作邊交流,很有意思。
去參觀那天是冷天,倉庫沒暖氣,冬天都成了空屋。二樓有一個公家廚房與飯廳,感覺暖和溫馨。
灣仔富德樓也有類似的氛圍,聽說也是擁有多個單位的大業主低調行善,把單位以低廉租金租給香港藝術家與文化團體,形成小小的藝術村落。這些資源對於長期低收入的本土藝術家幫助很大。
紐約的藝術家數目多得出奇,大多另租工作室創作。參觀過好些,鬧市蘇豪區的多是自置的小房子,有些畫家也住在工作室裏。布克魯區的工作室多是大型工廠廢置改建的,樓底很高,冬天特別陰冷。
紐約有一條法例,規定商業地主興建商業建設如商場時,必須預留部分空間用作文化活動,所以中央公園附近一個大商場,中間就闢了一層做展覽,還有專作爵士樂演出的場地。把這些對文化友善的態度變成規條與儀式,使紐約能真正做到商業與藝術的平衡,商業發展不但沒有打擊或影響藝術生存空間,倒過來藝術的蓬勃還可以振興萎靡的經濟。這陣子人心低迷,但百老匯的新劇目還是相當熱鬧,像講愛跳舞的英國小男生《BillyElliot》就場場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