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資銀行BLB撤出香港

德資銀行BLB撤出香港

【本報訊】環球金融風暴令歐洲國家頻頻出手拯救銀行,由於資金來自納稅人,故在當局要求國有化銀行優先照顧本土市場借貸需要後,紛紛「班資回朝」。曾經活躍本港銀團貸款及資本市場的境外註冊持牌銀行──德國州立銀行巴伐利亞州銀行(BayerischeLandesbank,簡稱BLB)香港分行,將結束本港業務,並交回牌照予金管局。
銀行界憂慮,陸續有其他歐資銀行撤出或「冬眠」本港分行業務,這將令原來已近死寂的企業銀團借貸,進一步延長收縮周期,就如十年前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後,日資行大舉撤離本港的情況。

憂歐資行續「班資回朝」

BLB德國慕尼克總部發言人MatthiasLucke接受本報查詢時回應,確認會結束包括本港在內的亞洲市場業務,重整未來業務模式,從而集中個別歐陸地區,特別是德國本土市場發展。至於本港受影響員工數目,他則不予置評。
他承認,德國政府以納稅人金錢拯救該行,並要求銀行資產負債表應優先考慮總行及本土市場需要,遂要將資金「班師回朝」(repatriation)。BLB上周初宣佈,截至2013年底該行將全球裁員5600人,亞洲區分支機構會受影響。
消息指,BLB已通知本港監管機構金管局,將撤出本港市場並結束所有業務。90年代中在港開設分行的BLB,在上海及孟買亦設有分行,東京則僅設辦事處,該行雖是德國州立銀行,但一直活躍參與本地企業借貸、銀團融資及資本市場。
金管局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個別銀行事宜,由於環球金融海嘯,個別外資行可能會因應本土因素重整業務發展策略,但相信不會影響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渣打銀行(香港)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洪丕正接受訪問時表示,外資銀行經政府注資拯救後,無論基於國有化地位轉變,抑或資本運用足襟見肘,收縮業務甚或撤出海外市場絕不為奇,此舉不排除會令信貸緊絀環境越見嚴峻惡化,令企業更難透過銀團貸款等渠道融資。

渣打:企業恐更難融資

他表示,不少歐資銀行包括德資、法資及英資行等,在本地銀團及債務市場,均屬活躍參與者之一,海外資金「班師回朝」,與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後現象有少許相近。不過,猶幸本港銀行資金仍充裕,貸存比率平均僅50%,有「水位」接力,替補部份外資行撤走後的市場借貸空間。
金管局10月份最新貨幣統計數字顯示,墊款及貸款按月下跌1.2%,其中本地用貸款跌1.1%,該局總裁任志剛在《觀點》中指出,全球金融危機迅速惡化,借款人表示10月初以來,借貸不易,借新錢尤為困難。

金融風暴後日資大逃亡

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發生後,原本是本地銀團融資及資本市場主要「樁腳」的日資銀行,因風暴引發日本本土市場進行大幅整固合併浪潮,各日資行遂紛紛裁員重組,撤離本港。
本來活躍於企業銀團借貸市場的數十間日資行,剎那間人間蒸發,最終只剩下經多輪合併後的幾間日資銀行集團,包括三菱東京UFJ(BankofTokyoMistubishiUFJ)、瑞穗(MizuhoBank)及三井住友(SumitomoMitsuiBankingCorporation)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