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談滙債:氣溫下降股滙不降 - 丁世民

暢談滙債:氣溫下降股滙不降 - 丁世民

本報昨日以「自救好過等政府」為題,正好道出吾心聲。全球各地政府包括中央,推出刺激經濟的方案絡繹不絕,可是,本地高官僅懂逆市加薪津,多名司長級人馬在近日多趟風波中變隱士,未知他們是否生肖屬蛇,去了冬眠?吾再次一提,消費券收效多大非關鍵,但一定比政府入股港交所(388),賬面虧掉百多億來得有意思。電腦商也需劈價才能吸引市民,但超市和品牌飲料竟逆市加價,後者更以原材料成本上漲為由,奇哉怪也,今年商品價格暴挫,只有米價仍較年初略高,莫非那些飲品是以白米為原料?

各央行聯手壓債息

花旗國上月同店銷售額,錄得歷來最遜的下跌2.7%,當中只有沃爾瑪割喉式劈價見上升。非農業職位上月銳減逾50萬個,為34年來單月最劣,如本月再減逾20萬個職位,全年計將超過82年的212萬個職位損失,顯示勞工市場嚴峻苦況。奧巴馬早已洞悉形勢,謂要創造250萬個職位,故此三大車廠更加非救不可,其股價尚算穩定;相反,豐田和本田汽車的股價卻見插水。可見這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嘯,政府干預經濟,已取代自由經濟的重要性。
自20國峯會過後,各央行非但加快放寬貨幣政策步伐,更積極執行量化寬鬆(quantitativeeasing),回購國債以增加市場信貸和貨幣供應。央行此舉可謂一石二鳥,其一,美國10年債息跌至歷來新低。德國和英國債息也挫至20年低位,有助壓低按揭息率,紓緩各地房地產慘況。美國財政部更研推兩房固定4.5厘按息貸款產品,務求令按息較現時再跌1厘。人家按息正下滑,可憐本港卻屢加不減。其二,各地央行聯手壓抑債息,為未來大量發債鋪路,省去債券票面息率開支,每年以千億美元計。人行當然樂見美債價格上揚!
美元滙價與環球經濟表現呈倒掛鈎,正確點說,應是與股市和商品市場表現反向!國際油價已跌至40美元,銅價3000美元,CRS商品指數逼近200點,應已是長期底部水平;波羅的海亁散貨指數,亦急挫至本世紀低位。低息率、低原材料價格、低運輸成本及低迷的房地產及租金環境,加以政府瘋狂印鈔票,將營造一個資產市場大反彈趨勢。至於是反彈抑或屬中長線見底,需視乎未來半年實質經濟表現。

澳元上望0.7230

歐元仍受俄羅斯盧布疲弱拖累,英鎊見新低後站穩,澳元始終表現最佳。待加拿大及瑞士央行明日及周四減息後,美元弱勢將較明顯。於0.6380至0.6400可持有澳元,低於0.6200止蝕,上望0.7230,冬至前可望與家人共享一個溫暖而豐富的一餐!
丁世民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