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會 - 陶傑

生日會 - 陶傑

當今都不叫「兒童」,泛叫「小朋友」,加上流行詞彙「分享」和「關懷」,一個寵壞了的世界,有太多「政治危機」。
瑞典有一家小學,二年級的一個八歲小學生快要生日了,在家裏開生日會,給全班同學發邀請卡。全班的兒童,不,全班同學都收到這位小小壽星的請柬,除了兩位小朋友。
班主任看見了,下令沒收所有請柬:小小年紀,就學會在課室裏玩齷齪的成人政治,打擊一小撮,團結一大片,兩個沒收到請柬的小朋友,受到孤立:大家都有得去,獨自己沒份,精神會受傷害。
然後這位八歲生日的小學生的家長,向國會名下的申訴專員投訴:兒子位位都邀請,只是不請那兩個,因為其中一個曾經欺負過他兒子,另一個也開過小小的生日會,也沒有請過他。
開一個生日會,請誰不請誰,都沒有自由?但瑞典執政的自由黨政府的當地議員,都支持班主任,指學校的教育,包括「不可任意侮辱他人」,開生日會,人人都請,故意把兩個排拒在外,是蓄意的排斥和羞辱。
事情鬧大了,變成全國新聞,瑞典四成多國民,贊成班主任的行為,認為另外兩個小孩,也有獲得邀請去生日會的權利。
一個小學生日會,發展成全國的辯論題:兩個沒有收到邀請卡的小孩,是不是該檢討:一個為什麼平時欺負小朋友,被你欺負過的人,生日了,連不敢請你來生日會的權利也受到剝奪,請了他來,有此前科,如何保證他來踩場,不掌摑主人,再腳踢生日蛋糕?
另一個當初沒有請自己,我也不請你,外交對等,禮尚往來,今日國際往來,政府之間都這樣做,及早學會成熟的人際和外交關係,有何不可?
即使勉強向這兩個小同學補發了請柬,開成了生日會,氣氛也會很古怪,那兩個當初被排斥的小苦主來不來?來了,人人的眼睛盯着他,背後竊竊私語,小孩的心理會受到另一種壓力和創傷。不來,開生日會的那個會振振有詞:看,不是我對他不友善,而是他本來就仇恨我。
班主任干預,沒收請柬,寧願生日會開不成,又輪到這個小孩被剝奪了一場喜慶,長大之後,一生都會銘記八歲生日是怎樣過的。好笑嗎?但至少家長沒有帶着小孩,在立法會門口擺地攤申告請願,沒有收到請柬的兩個,也沒有一起相擁跳樓,向這個不快樂的世界發出絕望的抗議。
天氣很寒冷,窗外的冬日很暖和,經濟時局很艱辛,但只要心境快樂,就恆有一窗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