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有家日本菜館,從前很多娛樂圈中人光顧,有一道麵叫學友麵,據說是張學友要求在原先菜牌上標準的拉麵上,加上天婦羅、牛肉、雜菜的配料,成為一碗百搭雜錦麵。被店家改名叫學友麵,是一個最典型的行銷手法,吃學友麵,也在吃着學友的口味。比學友麵知名度高出萬倍的,還有大千雞、東坡肉,在原有的烹調方法上為遷就名人喜好而衍生出一道名菜,平添一個食制市場。
只是當初受張大千提議而做出來的大千雞,那食店都不知所終了,那做法不斷流轉,成品想必如張大千畫的贗品,到任何一家川菜館,點一客大千雞,也不過是超辣的炸雞塊,根本不能了解到張大千真正的口味。
另一種名菜,背後有一個無從證實的故事。杭州的宋嫂魚羮,據說是因宋徽宗喪失半壁江山又喪失胃口,御廚也幫不上忙,最後由一個叫宋嫂的想出了用易入口的羮湯再加上活捉鮮割的桂魚片,令皇帝重拾胃口。這道菜還有別的典故,預科畢業後初到杭州,就是受那些旅遊書飲食指南影響,而專門去嘗一下這個曾拯救過厭食症的宋嫂魚羮。那時還不失為一個赤子食客,想像力超過理性的計較,彷彿吃下一道宋詞餘韻。後來在港也有幾間做杭州菜的,為懷舊故,吃了很多次這個魚羮,不是生粉太多,就是桂魚條切得太細,沒有嚼頭,去你的甚麼名菜。還有一道乞兒雞,背後故事是萬歲爺在外餓了,當下沒有鮮貨,有人想出用泥包着用荷葉裹着不是活烹的雞,加很多醃菜,烤它一段長時間,遂流傳下來成為令人聞名而垂涎的菜式,乞兒雞,幻想空間多誘人。不過,如果你喜歡吃煲湯的湯渣,那才好吃這道菜。
現在都學乖了,吃典故,吃故事,除非能重回當年明月當時店,否則,想像越遠,失望越近。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