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五次戰略經濟對話昨日在北京落幕,儘管雙方堅稱對話機制卓有成效,今次還列出40項成果,但是,由於美國候任總統奧巴馬接二連三冷待中國,由於中國將面對經濟下滑引發的政治和社會問題,由於中歐衝突由政治層面延伸至經濟層面,中美合作的前景隱憂重重,奧巴馬政府與北京的磨合期,極可能要長過克林頓和喬治布殊上任之初。
中美戰略經濟對話是經美國總統喬治布殊、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提議,於2006年12月首次在北京舉行,其後每年對話兩次,輪流在兩國舉行。中方對此一對話機制甚為重視,次次向美方送出大禮。
去年5月,時任副總理吳儀率團到華府出席對話時,中方派出龐大代表團到美國25個城市採購,簽署的採購、投資合同總金額達326億美元。今年6月,隨副總理王岐山訪美的採購團也分赴22個城市,簽署了136億美元的合約。而且,在去年底及今年6月的中美對話前夕,人民幣滙率都迭創新高,對美元分別升破7.38及6.88關口。
美國財長保爾森當然很了解中方延續戰略經濟對話的願望,並親自向候任財長蓋特納做了簡介。不過,陣容鼎盛的奧巴馬政府的經濟團隊對此反應並不積極,迄今未回應中方的期望。
這已是奧巴馬當選總統後第三度冷待北京。第一次是奧巴馬當選後首輪與9國元首通電話時,並未包括曾在第一時間致賀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第二次是20國集團上月在華府舉行金融峯會前,中國外交部曾宣佈正協商胡錦濤與奧巴馬會面的安排,但結果又落空。
就在奧巴馬一再冷對北京之際,歐盟與中國衝突日益升級。由於歐盟輪任主席、法國總統薩爾科齊執意今日在捷克會晤西藏精神領袖達賴喇嘛,北京宣佈取消原定本月初在法國舉行的中歐峯會,並且不理會歐盟、華府的交涉,在上周處決了被指控為台灣間諜、曾旅居奧地利的中國科學家伍維漢;而歐盟本周三決定對中國產螺釘、螺栓徵收高達87%的反傾銷稅,意味着中國每年將損失4億歐元的外滙收入,更可能喪失80萬個職位,北京已聲言報復。
值得關注的是,西藏問題、人權問題、貿易保護問題,這些都是奧巴馬在中美關係上最為關注的事項。中方在這些問題上企硬,連同人民幣對美元滙率在中美戰略經濟對話前夕連日走軟,顯然有做給奧巴馬看的意思,令奧巴馬就任後中美關係的發展更添隱憂。
基於全球戰略利益的需要,中美勢必維持合作,但是,能否透過對話減少磨擦、縮短磨合期,目前並不樂觀。前總統克林頓和即將卸任的總統喬治布殊在競選期間及上任之初,在中國問題上都持強硬態度,但由於1992年後中國加快對外開放步伐、2001年911事件後全球反恐的需要,令中美合作的許多問題迎刃而解。
如今,在金融海嘯的冲擊下,中國經濟下滑速度超出當局預期,內部問題凸顯,在民意壓力下,對美國、對歐盟的讓步空間已縮窄。
在各自內政問題影響下,美、歐、中三巨頭如何合作抗擊金融海嘯,需要高度的智慧和技巧,惟寄望於三方領導人能高瞻遠矚,加強對話、協商,而非設立更多的貿易障礙、政治障礙,是為環球之福。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