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角七號與皇后大道九號 - 盧峯

海角七號與皇后大道九號 - 盧峯

禁不住再看一次《海角七號》,看到了情以外的有趣東西,特別是鄉鎮生活的喜怒哀樂。
對擁抱中環價值,擁抱大都會生活的港人來說,恆春這樣的小鄉鎮代表的是老土落後,代表的是不文明,代表的是追不上潮流。那位經常掛着「黑超」,脅下挾着小手提包,粗聲大氣的鎮領導人洪國榮可說集這種老土不文明於一身。人家拍照,他硬要在鏡頭前走過;人家辦演唱會,他堅持要酒店聘請本地人組成的樂團,否則就派人踩場;人家酒店講全球化,他就甚麼都要本土人、本土文化行先。總之對他來說,恆春甚麼都好、恆春甚麼人才都有,只可惜年青人都不珍惜,都一窩蜂的跑到台北,跑到大城市去。
在全球化、都市化下,不管是恆春或其他鄉郊小鎮都越來越被擠到邊陲,是失敗者、趕不上時代的人的最後堡壘。但仔細想一想,看一看,恆春這樣的鄉鎮有的是另一類的生活,另一類的價值;有的是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諒解。在那裏,速度或效率並不代表一切,參與及人人有份更加重要。在那裏,大家不必時時刻刻趕在潮流尖端,不必終日以潮人自居;悠然過活,自得其樂才是基本態度。
正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氛圍,有這樣的空間,不管是因為感情、事業、人生挫折而受傷的人都可以好好在恆春這樣的鄉鎮療傷,好好在這樣的地方重新想一想可以做甚麼,該做甚麼。
很可惜香港的鄉郊要不是成了廢車場、輪胎廢鐵墳墓,就是一片荒野;從政府到企業到原居民都巴不得令鄉郊盡快跟都市看齊,變成另一個新市鎮,或至少多建一些村屋、丁屋沽貨套現。就是這樣,整個香港只能向中環靠攏,只能向中環拚命擠;沒有退路,沒有療傷的地方,沒有海角七號;有的是皇后大道中九號或窩打老道八號之類的千頭一臉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