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有歌頌的輿論指出:三十年來最關鍵的一幕,全靠「老爺子」一九九一年南巡,扭方向,闖新路,避過一場左禍。「老爺子」的「南巡」,有知識份子說,是一場「壯舉」,是對中國的巨大貢獻。
這種論點,有一個很好笑的邏輯,中國人的生活和命運,只能靠一個「老爺子」心血來潮的支配。如果這位老爺子活不到一九九一年,十億以上的中國人,只能眼巴巴的看着一場「左禍」再次降臨他們的頭上。
這就是所謂「中國問題」的基本詼諧之道。中國的作家巴金,雖然早已在小說《家春秋》中表達了一個受西洋思想啓蒙的年輕人覺慧對「老爺子」的反感,八十年過去了,沒有一個「老爺子」拿着龍頭拐杖,在中國人頭上指東指西、指左指右,中國人就有一種永恆的疲弱感,也就是很「無奈」。
泰國機場癱瘓,香港特區政府不敢行動,就是因為少了一個「老爺子」拍板。「老爺子」當然有,而且不在香港,派一架飛機去泰國,屁大的小事,老爺子才不管,一旦沒有了老爺子用拐杖發出號令的狀態,也就是「集體決策」、「集體領導」。然而,從曼谷機場事件,看到了嗎?中國式的「集體決策」,連自己的傳媒也承認,意即「無人駕駛」,因為華文中的所謂「集體」,由於個人性格的缺乏,即是nobody之意。
因此「老爺子」一天沒有「南巡」的「壯舉」,十一億中國人一天不敢吭聲,眼巴巴的看着所謂「左禍」重臨。
泰國機場,港客滯留六天,個個一肚怒火,大罵特區政府。罵是沒有用的,如果他們受過足夠的「國民教育」,當知道中國人缺了一個「老爺子」,不會有人負責任,不會有任何突破,所以什麼「高官問責制」、「集體決策機制」,是中國人用來彼此矇騙的鬼話。
但中國人又喜歡移民美洲──有沒有發覺,其實美國和加拿大,是一個沒有「老爺子」的地方。美國的「老爺子」是誰?是奧巴馬,還是後面的克林頓,還是伊拉克撤軍與否,要由布殊的爸爸老布殊南巡到佛羅里達州,見過邁阿米市長之後,在那裏喊話,再由《紐約時報》重點報道,然後白宮裏的小布殊才拍板?在一個沒有老爺子拍板的國家,能活下去嗎?對於中國人,總像少了一點什麼。美國人不需要紀念什麼老爺子,他們的老爺子,是國父華盛頓,死了兩百年,他們的老爺子,對文明世界貢獻巨大,似乎更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