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芝蓮指南》首度推介香港美食,金榜題名的共有202間食肆,能獲三星級的只得一間在四季酒店開業不久的中餐廳,其餘二三星級的也大多開在酒店中的名店。一看這個名單,就可想像食物質素之外,吃的環境,特別是衞生間的衞生程度也佔一定的分數。搞這些供遊客的飲食指南,真是費時失事,據說唯一的三星級中菜廳,當局曾「微服」試菜百多次,耗費人力財力,聽來挺認真的,我只是擔心,遊客真按這權威推介來判斷香港與美食天堂的距離,恐怕誤差難免。
那些開在大酒店的中菜餐廳,當然也有好吃的,可是如果我是遊客,到異地總希望吃到最道地的,道地除了口味,也包括吃道地的氣氛,開在酒店的,價錢先放一旁,單是那一式一樣的環境,就悶得吃出鳥來。吃固然是旅遊的重點之一,但在豪華酒店吃,就不能邊吃邊感受當地的風情。在香港四季酒店吃,跟在台北遠東飯店的吃頂級中菜,吃得再好,那環境有何分別?到台北不下幾十次,除非要談事情貪圖個清靜,否則,必然光顧的是通化街之類的夜市,邊走邊吃,鬧熱滾滾,甚麼都試一點點,每次都想起香港開到荼蘼的大牌檔。
多得衞生與阻礙公共空間的理由,通化街夜市又髒又亂的飲食文化在香港都受到歸編,納入店中,即使是一條飲食街,也慢慢一如大商場,吃到不同的味道,只吃差不多的環境氣氛。從前銅鑼灣避風塘還有艇家賣燒鵝粉的,在搖晃的微浪中挑燈吃燒鵝,那鵝,很難稱得上好吃,卻回味至今。再好吃的鵝,在店鋪吃完就吃完了,味蕾一時的滿足,那夠得上情景氣氛在腦海中的回味長久,而吃,不是為了回味,又為了甚麼?
逢星期五至日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