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下的日子……<br>年燒23億 無力再投資 本田退出 F1響喪鐘

金融海嘯下的日子……
年燒23億 無力再投資 本田退出 F1響喪鐘

全球金融海嘯,不但令美國三大車廠面臨倒閉,現在更冲擊一級方程式賽車(FormulaOne,F1)。日本第二大車廠本田(Honda)昨天(周五)宣佈,為了集中資源維護核心造車業務,決定全面退出F1,終止汽車引擎業務,出售車隊。消息傳出後,F1作為最燒銀紙的體壇盛事,是否能生存下去頓成疑問。

全球汽車業飽受金融危機冲擊,紛紛裁員減產。本田社長福井威夫昨天在東京召開記者會,承認業績惡化,為了維護核心業務,已無力再投資參加F1。

賣掉汽車引擎業務和車隊

不但全面退出F1,本田也宣佈要賣掉汽車引擎業務和車隊。本田車隊每年耗資3億美元(23億港元),若找不到合適買家,車隊將要解散,750名車手和員工下月起開始遣散,賽車手畢頓(JensonButton)和老將巴里哲奴(RubensBarrichello)或要失業。本田昨天最少與三個潛在買家洽談賣車隊。
本田是日本參加F1的先驅,1964年首征F1,1980年代為F1老牌車隊麥拿侖提供引擎,2005年收購英美車隊並易名為本田車隊。本身熱愛跑車等刺激玩意的福井威夫,年初豪言擲萬億日圓令本田稱霸F1,豈料正欲大展鴻圖之際,卻遇上金融海嘯。他昨天向車迷、員工和車手道歉說:「2008年是本田在F1最後一年。我們五年後再回頭審視,歷史會認為決定是正確的。」
受金融海嘯冲擊,本田業績大倒退,北美上月銷售額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跌回2000年水平,是本田進軍北美市場27年來最差的數據。面對危機,本田不斷裁員,又減產至每年14萬輛,更將印度新廠房延遲一年使用。F1燒銀紙,自然成為開刀對象。
本田退出對F1打擊甚大,恐怕觸發退出F1潮。日本汽車業龍頭、本田最大競爭對手豐田,2002年也加入了F1,若本田離開,業績同樣惡化的豐田,也沒必要留下。何況本田是日本鈴鹿賽道的擁有者,鈴鹿會否繼續承辦日本分站頓成疑問,入場觀眾也肯定會大減。而F1賽車向來是20輛,本田退出,只剩下9支車隊18輛賽車,有車隊或要派出3輛賽車上陣,影響積分計算。本田的退出,已給燒銀紙的F1敲起喪鐘。
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騰訊體育網

本田社長福井威夫

車隊最大開支是生產跑車引擎,本田為此一直養了400名工程師。互聯網

今年暫得14分 1.6億換1分

F1向來是奢侈玩意,估計10支車隊每年共花16億美元(124.8億港元)維持運作,當中以本田燒錢最多,今年至少花了3億美元(23億港元),但成績只得14分,平均花1.6億港元才獲得一分,支出與回報嚴重不成比例,退出實屬必然。

生產引擎佔經費一半

車隊的最大開支是生產跑車引擎,佔了經費的一半,本田車隊就養了400名工程師,其餘開支分別是維持車隊運作和薪酬,但未計算高昂研究經費。
車隊收入主要來自電視直播和贊助,每年約2億美元(15.6億港元),但金融海嘯爆發後,入場觀眾減少,贊助商節流,例如雷諾(Renault)贊助商AIG或者威廉士車隊的蘇格蘭皇家銀行都因財困,減少贊助費。
即使雷諾前年奪得冠軍,但仍虧損390萬美元(3,042萬港元),排第二的麥拿侖更虧損670萬美元(5,226萬港元)。但贏獎輸錢尚可交代,本田卻兩大皆空,令車廠難以繼續泵水玩F1。彭博通訊社

由本田宗一郎創立的本田,雖是日本第二大車廠,但面對環球經濟逆轉,被迫裁員減產,節省開支。互聯網

話你知:1895年時速48公里可封王

本田全面退出F1,德國霍根海姆賽道月初傳出拿不出資金注入F1,都為F1敲響喪鐘。曾鬧出召妓玩納粹式性虐遊戲,主辦F1的國際聯合會(FIA)主席F1巨頭莫斯里(MaxMosley),年初曾指F1已變得入不敷支,曾經要求F1車隊大幅削減80%開支,昨天,莫斯里重申會實行緊縮政策以拯救F1。
無論是否拯救成功,F1已失去昔日威風。追溯賽車史,從1895年的一場1,200公里賽事開始,當年車手穿梭巴黎到波爾多,若以時速48公里驅車,已足以封王。直至1950年,FIA舉行首屆F1賽事,統一賽式,劃一跑車引擎級數和比賽距離。
至1970和1980年代,F1跑車技術突飛猛進,引入航空動力學原理,又進入turbocharging時代,時速高達360公里。隨着F1走向商業化,涉及數以十億美元利潤,終演為最奢侈的體壇盛事。法新社/F1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