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還是節約? - 李怡

消費,還是節約? - 李怡

面對金融海嘯之後的經濟衰退,應節約還是應消費?是社會上爭議的話題,也是個人的人生選擇。
消費才能刺激增長,刺激投資,這是許多人都懂的事情。有的政黨提出發消費券,有的提出政府撥款設消費獎券,都在鼓勵消費。但消費大概不能靠鼓勵就多起來的。要市民捨得花錢,必須要他們手中有錢。以香港的儲蓄率來說,市民手上是有點錢的。但在一片裁員與上市公司陸續發出盈利預警聲中,職業前景難免讓人憂心。是消費還是把錢留住傍身,相信越來越多人傾向後者。
但另一方面,也會有人覺得,過去儲蓄投資,一下子虧損了三四成,把錢留住有啥用?還不如及時行樂,趁手上有點錢吃喝玩樂及時享受更實惠。不是有人說,「賺的錢不是你的,用的錢才是你的」嗎?因此,面臨衰退,還何必斤斤計較花錢?
關鍵大概是對衰退會有多久,有多糟所作的估計。不久前,看到今屆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明的一篇文章,他說他最近走進餐廳,看到擠滿了年輕人,於是他一桌桌走過去提出忠告:「你們不認識我,但我必須說,你們不該在這裏,應該把錢省下,在家吃吞拿魚。這次金融危機才剛開始,離結束還早得很。請把牛扒打包,帶回家吧。」
經濟情勢有多大多糟,現在似還沒有人能作出確切的判斷。不過,經濟學家多認為,高估問題嚴重性以致反應過度,不會犯太大錯誤;若低估嚴重性,就很危險了。
因此我想,還是不要心存僥倖,把衰退的長期性與嚴重性,估計高一點好些。
發消費券與設消費獎,不會有長期效果。只有減稅和增公共開支,才能帶動消費、需求和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