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看《海角七號》心中響起幾次問號,日本人在台灣五十年做的好事肯定比英國人在香港一百六十年多很多;「皇軍」走了六十年,台灣人戀日情緒始終未淡,「台灣國」情緒基礎「親日拒中」是肯定的。
你看一套小本電影破台灣票房紀錄,雖不能以親日概括全部,然而戀日氣息無論如何是肯定的。
國民黨真的那麼差勁,掌台五十年不及皇軍?台灣經濟奇蹟,台灣人或其後代學術文化成績超然,海外都是49年之後發生,不要忘記日治時期台灣學生留日不可唸政治……歷史漂過,篩選下來如果不記恨只餘好事總算正面,只怕過份偏頗一面倒。
英國人真的那麼差勁,百多年英港養母養子關係拍不出一套《海角英倫號》?以香港背景跨越中西血統愛情故事,當然最著名莫過《蘇絲黃世界》及《生死戀》;但戲中華女戀上的西方男人都不是英國人而是美國人。中英通婚在香港的普遍程度不及新加坡,戀英情意結我們肯定不及印度、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等前英殖民地。我們到外邊上課的日子盡挑美國、加拿大;相信除卻如法律、醫學之類須以英國為標準的牌照回來執業之外,就是當年香港學生可獲學費優惠其吸引力也不及北美洲。
對英國發生好感再而產生輕度情意結倒是住過英國,了解加深再經歷香港回歸前港人心情忐忑爾後化學作用,再深也不及fishnchips或下午茶scone的香氣。說得標準點,在下極輕度英倫戀慕從它的電影開始,MelodyFair(兩小無猜),Interlude(玉樓春曉),Romeo&Juliet(殉情記,齊法里尼版本)……才將我們少年時期一面倒向美國電影及美式文化的心思開啓有一種味道叫「英式」,細味電影如讀書,只能發生在Howard'sEnd,TheRemainsOfTheDay,EnchantedApril……等等英國電影。荷李活女星如雲,無論如何無人可及夏綠蒂林布玲,茱莉姬絲蒂的氣質。SexAndTheCity多風光,過了不會回頭再看,不似《故園風雨後》電視版讓你選一個長週末或聖誕假,重新再讀一遍,它的電影版今天在香港公映,當然第一時間購票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