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變成了廢墟 - 塵翎

後來,變成了廢墟 - 塵翎

孟買恐襲之後,朋友在facebook貼出前兩年他們下榻同一間酒店的照片。不同時空擦肩而過,今天再看就像親歷現場,不是「好險,沒遇上」,而是那個寧靜華美的空間已被摧毀,再也回不去了。
在紐約坐地鐵,看車廂裏的廣告,仍看見一些「九一一」後成立的心靈重建組織,服務城裏人。匆匆讀着廣告裏的故事,知道有人仍然難以安睡,有人仍然記起那天在家裏清理灰塵直至筋疲力竭而精神大受困擾。生活還是如常,堅強振作以防再次倒下。這些傷口,不曾真正痊癒。時局動盪,都明白人生的艱難,好像好不容易才從前一波浩劫逃生,轉眼又迎來另一波急雨暴風。
但這天是美國的感恩節,街上死寂,所有人都回家。沒有家的人除外。事情是這樣諷刺,讓人要在慶祝的時候同時哀悼與悲傷,高興也不得徹底,惟有團聚值得慶幸。這些日子要被記得,代表人們又走過了一個關卡。
香港朋友都捎來不好的消息,說得人心也惶惶。紐約朋友談起兩地傳媒的不同取態,照說紐約的情況更差,但傳媒報道時不執着嚇人的裁員數字,避免恐慌如骨牌效應傾倒,反更着意提供進取的建議,把社會情緒向上拉。反正蕭條是事實,如何處之還有其他面向。
受過深層創傷的城市,早已自行發展了一套心靈防衞機制。感恩節過後是減價日,比往年提早,只見吃完火雞的紐約人,又一窩蜂擁到名店排隊搶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