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小孩若出現腹脹,隨時是因為感染併發心肌炎,令心臟衰竭,肝臟因而發大而出現腹脹肚痛情況。曾有外籍男孩流感後併發心肌炎,腹部脹痛卻誤以為腸胃炎,至確診時已因心臟衰竭而導致右腳缺血性壞死,最終要截肢保命。兒科醫生警告,手足口病及流感病毒等多種病毒,都可併發心肌炎,若未能及時治療,死亡率可高達八成。
記者:梁德倫
兒科專科醫生梁平表示,每年1至3月是流感高峯期,患者又以6歲以下兒童及65歲以上長者最多,也較易出現併發症包括肺炎、中耳炎及心肌炎;此外,柯薩奇腸病毒、腺病毒、水痘病毒及EV-71手足口病毒都可引致心肌炎。
他解釋,當上述病毒經血管走至心臟的內膜後,就有可能感染相連的心肌,導致發炎,令整個心臟腫脹,從而影響心臟的傳電性和收縮功能。病人會出現心跳異常及無法正常泵血,在血液循環受影響下,患者會發燒、腹痛嘔吐及氣喘,嚴重會心臟衰竭及肢體缺血性壞死。一旦患者心臟衰竭,肝臟會因缺血而發大,故病人會感到腹痛。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因孩子腹痛,誤以為只是由感冒或腸胃炎引起,結果延誤治理。一般病情輕微的心肌炎患者可於一至兩個星期內康復,但嚴重者則會在短時間內致命。心肌炎患者的死亡率可高達八成,如及時治療,則約有六至八成人可治癒。
從德國引入人工心臟
病人AaronZweig於04年時只有7歲,因流感高燒了數天,之後就感到腹痛、作嘔及疲倦,醫生為他檢查時腹痛劇烈,遂立送到瑪麗醫院治療,證實患上心肌炎,需要在深切治療部留醫。但Aaron病情急轉直下,呈現心臟衰竭,需用呼吸機及強心等藥物。他更因為血液循環受阻,右腳缺血而壞死,為保性命而要截肢。最後更要從德國引入人工心臟(Ventricularassistdevice),輔助及調節心臟血流,在深切治療部治療50天後才慢慢康復過來。
Aaron父親是香港科技大學中國跨國關係中心主任崔大偉(DavidZweig),也是兒童心臟基金會籌款事務委員會主席。他指出,兒子現時的心臟功能正常,但家人計劃把他的經歷著書,而戴上義肢的Aaron更會透過步行籌款,把善款用於義肢研發項目。
心肌炎常見症狀
‧發燒、腹脹、腹痛及嘔吐
‧面色蒼白
‧口唇變白
‧暈眩
‧坐或躺下時呼吸困難
‧心跳紊亂
‧胸痛及氣喘
資料來源:梁平醫生